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3.17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关于《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社论,中断十一年的高考制度自此正式恢复,先师陈炎生于传统书香之家,自小偏爱读书,高考恢复不及一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此时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拨乱反正”“百废待兴”一时成为社会主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提议也在全国蔚然成风,先生深知机遇难逢,每日发奋苦读,勤学钻研,即便上课途中,仍不忘手捧阿尔森·古留加所著《康德传》,独享思辨之愉悦。先生自幼聪颖异常,天赋甚高,加之虚心好学,深得老师们赏识,1982年本科毕业之际,学院诸多名师鼓励并力荐其留校任教,此时先生家人又多次来信催促其回京工作,先生思乡心切,意欲北归,然为报母校培育之恩,最终选择留校工作,此后备历艰辛,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虽心力俱尽,却始终不渝。 陈炎先生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训练却是哲学美学。他1987年获得硕士学位,导师是“和谐美学学派”奠基者、当代著名美学家周来祥教授。先生在山东大学学习工作期间,与周来祥教授论学最多,受其影响最为深刻。1998年,第14届国际美学大会于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举行,周来祥教授受邀参会并发表题为“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主旨演讲,一度引起与会国际人士的高度关注①。时隔三年后,第15届国际美学大会于日本东京召开,周来祥教授围绕“21世纪的美学”会议主题,明确提出“既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学术主张②。体会到老师既立足于本土文化根基,却又主张容纳不同文明的学术用心与夙愿,陈炎先生决心沿袭老师期望的取向不断开拓,力倡“学问无古今”“学问无中西”“学问无大小”“学问无疆界”,他早年虽主攻中国美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然其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竟为《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 陈先生拥有深厚的哲学功底,他的专长是文艺理论、文化哲学与中国儒学,其美学思想自成体系,尤其对中西文化异同、反理性思潮、文明与文化等前沿问题颇有见地,晚年主要致力于“中国儒学学科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构建”三大问题研究,不少论著已在英语学界和日韩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怎奈天不假年,先生宏愿未成完璧而与世长辞,留下诸多未竟事业。先生著述宏富,学问广博精深,然限于篇幅,不能尽述,现只就其荦荦大者,略举数端如下。 一、美学研究的积淀与突破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和文学名著再度受到中国读书人追捧,不少大学青年教师开始恶补西学。陈先生早年虽主攻中国美学与中国文化研究,但为进一步比较中西美学思想的异同,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西方。自1988年始,先生主动请缨为研究生开设“西方美学专题”“西方美学史”等专业课程,自此便与西方美学结下不解之缘。先生以为,学高才能为师,唯发奋苦读才能赢得台下年龄相仿“听众”的认同与青睐,如是三年,他不但将康德、叔本华、尼采、伯格森、海德格尔、萨特等哲学家代表作尽数读完,而且精研各类西哲文献,此后,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康德、尼采哲学研究之中。 先生方过而立之年,已在学界小有名气。1993年初,上海《学术月刊》编辑林榕立电话告知先生,希望他能撰写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以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以先生深厚的文化与哲学修养撰文著书,自如探囊取物,教书之余,他已写出大量书稿,但因各种原因,多数作品尚未公开发表。此时适逢名刊约稿,先生倍感欣喜,特将其中最得意的一篇佳作《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认真誊写后寄予编辑部。是年5月,《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被《学术月刊》作为头题文章重点刊发,一时得到学界高度赞誉。此后编辑部又围绕该文章陆续召开两场专题研讨会,会上很多学者基本赞成先生的学术观点,但亦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先生以为,受篇幅所限,文中有很多学理上的问题尚未澄清,但无须为此在会上争得面红耳赤,而应通过撰文的方式作出进一步解释。一年后,宏文《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再度被《学术月刊》刊发,对之前存有争论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此后又有《改造并完善“实践美学”》等文章陆续被《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美学界,这对当时萎靡不振的美学研究来讲,无疑是一副有效的“强心剂”。 20世纪50年代,美学界讨论的重大成果当属李泽厚提出的“积淀说”,而“突破说”的出现则是20世纪80年代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李泽厚希望将人类主体自身能力的界限和范围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进而为人的先验能力找到经验的基础。高尔泰等人则认为以往的社会实践不仅以对象化的形式构成了外在的物质世界,并且以积淀的方式规范着内在的精神世界,甚至限制压抑着主体的创造力③。陈先生认为,“积淀说”过多强调“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而忽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常常表现出一种“温和的保守主义倾向”;“突破说”过多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甚至企图“随心所欲地创造”,往往又表现出一种“激进的虚无主义倾向”④。职是之故,他既不愿捍卫实践美学,也不打算作超越或取消之尝试,而是希望改造并完善实践美学。他确信,“实践美学”以构建“实践本体论”为首要鹄的,而非拘囿于传统“自然”或“神学”的本体论,是国内迄今为止最有历史价值、最有发展前景的学说;此一本体论既不从经验现象出发,也不从主观幻想出发,旨在从实践入手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平衡关系,最终将破碎的世界重新统一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