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詹冬华,江西师范大学当代形态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教授(南昌 330022)。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中国早期,除了老庄等先秦诸子所开启的哲学思辨型空间观,还存在一类呈现于天文、地理、礼仪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型空间观。此类空间观以宇宙意识为源发点,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通过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人文符号形成一个“小宇宙”符号体系,成为早期中国的集体精神意志与民族文化密码。该空间观不仅对同期艺术形式的凝定起到决定性作用,也为后世艺术留下清晰的形式观念印痕,对中国形式美学具有发轫开先之功。由于天人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涵摄了早期空间观的艺术形式法则为后世艺术的审美实践及理论提升埋下了伏笔,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形式品格锻铸的重要因素。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空间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维度,它与美学、诗学中的范畴、命题以及艺术理论与实践关联紧密。学界有关中国古典美学空间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路向:一是在充分理解中国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上,对中国艺术及美学中的空间特质加以理论提升;二是引入西方空间理论,将空间问题上升到方法论层面,从图像学、符号学等角度对中国艺术的空间形式进行整体考察;三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对诗歌、小说、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中的空间形式进行专题探究。前贤在讨论中国艺术的空间形式问题时多将其思想渊源追溯至老庄,但这一阐释主要适用于汉末魏晋以降的士人艺术,而在面对中国早期①的“礼制艺术”②时,老庄思想并不能完全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老庄的著述中鲜见其有关艺术制作技法及形式方面的思考;另一方面,老庄道论中的空间观对艺术的渗透并不是从其产生之初就同步展开的,从早期的艺术实践来看,二者之间的关联是有限的。

       实际上,中国早期存在两大类型的空间观:一是经先秦诸子哲学提炼凝定并审美转化,上升到对宇宙天道的本体追问与理论提纯层面的空间观,这是一种理论展衍的思辨型空间观,它影响了后世士人艺术的精神品格与思想境界,同时也为其形式面貌的最终确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凭。二是分处于古代神话、天文、地理、礼仪等领域,由中国古代先民从劳动、生活实践中感悟、引申出来的空间观,主要表现为对日月星空、山川大地等自然物象的拟人化想象与描绘以及日常礼仪中的处身性空间体验,是一种复合应用型(生活实践型)空间观,主要由“宇宙天象空间”“方位地形空间”“礼仪人伦空间”三个维度构成,③并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于诸如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早期艺术领域。该空间观与艺术符号之间高度配适,有助于揭橥艺术形式的来源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应用型空间观的构成及艺术呈现进行溯源性考察,并藉此阐明其对艺术形式的意义与价值。

       一、天·地·人: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维度

       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华夏大地上的远古先民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摸索了一套自己的空间感知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空间观念。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空间观与农业生产、宗教巫术、政治王道、社会礼仪等重要事项发生关联,成为中国早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系辞下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④中国古人仰观俯察,始终将“天人关系”作为思考的重心。汉学家程艾蓝认为,“对中国人而言,空间不是抽象的中立的单一概念,而是以两种主要的形态呈现:一种是宇宙的空间,中国人称之为天,是圆形的空间;另一种是世俗的空间,中国人既称之为地也称之为人(作为宇宙中的一才),是方形的空间。这两种空间虽然性质不同,却共同组成一个大空间”。⑤这个“大空间”后来发展成包含天地人神以及四时、五行、方色、音律、味道等因素在内的宇宙大场域。

       (一)宇宙天象空间

       《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⑥这里的“天文”即“天象”,陈遵妫认为,天象可理解为“天空所发生的现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即星象;一类是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即气象。⑦由于天文学的“总目标是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的科学。这样,则天文学实际可称为宇宙学”。⑧因之,笔者将天象所对应的空间概称为“宇宙天象空间”。

       天象空间有三项实际功用:“观象授时”“辨方正位”“判断吉凶”,其中“授时”至关重要。先民测度并把握时间的主要依凭就是天象,包括天文现象与物候变化,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令节气,知晓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此即“观象授时”,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天象空间的观测把握来制定相应的时间制度,历法、节令是这一制度的典型形态。先民对天象空间的观测还与宗教祭祀、政治统治关系密切。在空间观方面,天地之间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教空间的建构,地上有“王廷”,天上有“天廷”或“帝廷”;⑩二是天地区域空间的匹配,表现为四宫划分与星宿分野;三是地理方位空间的对应,表现为中心与四方(后发展为中心与八方)的天地一统。陈梦家认为,“殷人尚鬼”,他们不仅祭祀活动频繁且祭祀的范围无所不包。殷人的祖先崇拜与天神崇拜逐渐接近、混合。(11)按卜辞所记载,殷人祭祀的对象包括三类:天神、地示、人鬼。周人祭祀对象与此基本相同。(12)上帝与人王一样,也有一个官僚机构,包括使者与臣工。

       按照古代天文学,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区域是相互对应的,此即星占学中的天地“分野”,秦汉文献均有不少记载。《淮南子·天文训》将星宿与列国相关联,《史记·天官书》将二十八舍与十二州相对应。可见,到西汉时期,一种相对完善的分野体系建立起来了,这是占星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天地分野的空间区隔模式为星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目的就是通过天象的变化及时把握人世的异动。可见,古人眼里的天象空间全然不是冰冷的虚空,而是携带了地上人事信息的类伦理空间。上有天象,下有地形,无论天象还是地形,所呈现的皆是变化的空间。但变化的根因还在地上,天象只是映照的影像而已。《史记·天官书》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三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13)由此可觅得古人空间观的隐微之处:一方面,天行有常,天象预示人事,强调地法天;另一方面,地形与天象同气连枝,地形又为天象的根本。人们对天象的关注,目的在于地上的收成丰歉、国家治乱、人间祸福等重要事项。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人间情愫,全面渗入天象、地形、礼仪、艺术等空间领域之中,成为中国早期空间观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