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的”字是现代汉语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它的语法分布广,功能繁复,是现代汉语里非常值得研究同时又是很不容易对付的课题之一。近三十年来,“的”字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朱德熙(1961)对“的”的性质和功能作了详细的研究,指出北京话的“的”实际上包括三个功能各异的同音语素:
:副词词尾
:状态词词尾
:名词化标记 由于朱文是分析的北京话,而在北京话里这三个语素同音,因此增加了分析上的困难。在某些方言里这三个语素不完全同音。特别是
。在这一类方言里,三个语素的区别显而易见。如果我们一开始就从此类方言出发,区分三个“的”的工作就会容易得多。朱德熙(1980)比较了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的“的”字,把这些方言放在一起观察,
三分的局面表现得很清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三分鼎立的局面可以一直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北京话里,三个“的”同音,在广州话、文水话、福州话里,“
”和“
”不同音,不同的语音形式代表不同的语法功能,界限分明。唐宋时期“底”和“地”的区分很严格,二者一定不同音,情形跟上举几种现代方言相同。总之,方言和历史都支持朱文的分析。 0.2朱德熙(1961)发表以后,有人对于此文区分三个不同的“的”的方法有怀疑,因而引起关于如何确定语素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我们知道,确定语素同一性的同音同义原则对于虚词往往不适用,因为许多虚词无实义可求。在确定虚词的同一性时,我们能够抓住的只有语音形式和语法功能,可是北京话的“的”字只有一个语音形式。因此要分化“的”字,唯一的凭借就是语法功能。朱德熙(1961)分析北京话“的”字的语法功能时主要根据以下两种对立: (1)“X的”与“X”的对立 (2)“
的”与“
的”的对立 从这两种对立里可以看出不同的“的”的语法功能的区别。举例来说,动词和形容词后头加上“的”就转化成名词性成分,可见这个“的”的功能是名词化。这是“X的”与“X”之间的对立。再如“好的”与“好好的”功能不同,“好的”是名词性成分,“好好的”是状态词,两个“的”不同一。这是
之间的对立。根据这样的分析方法,朱德熙(1961)把北京话的“的”分成三个。这三个“的”的句法功能略如下表:
[F指副词词干,R指状态词词干①,S指名词、形容词、动词及各类词组] 朱德熙(1966)指出这里用的就是传统语法学家对付印欧语的老办法。为了说明这一点,曾举英语后缀-ly为例:
要把-ly区分开,可以有两种方法:或是根据X的功能来分,或是根据X-ly的功能来分。采取前一种办法,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ly:一个只在名词后头出现,一个只在形容词后头出现,一个只在动词的分词后头出现。采取后一种办法,可以分出两个-ly:一个造成形容词,一个造成副词。前一个在名词、形容词后头出现,后一个在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分词形式后头出现。传统语法学家采用后一种办法,不采用前一种办法,因为它没有把-ly的功能反映出来。后一种办法的实质是把带-ly的词的功能的异同归结为-ly的异或同。这也正是朱文分析“的”字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