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统计学的传入与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丽娜(通讯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数据管理、数据库建设、中国统计学史、知识社会学等,电子邮箱:leana@ruc.edu.cn;杨镓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分析等。

原文出处:
统计研究

内容提要:

统计学术图书尤其教材是晚清民国时期统计学引进、扎根、传播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中国统计学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往关于这一时期统计学术图书的研究零散不一,本研究以搜集到的204部晚清民国时期的统计学术图书为事实依据和研究视角,翔实细致地考察了近代中国统计学从引入到发展的演进历程以及不同时期呈现的特征。①清末(1912年以前)是统计学传入初期,深受日本影响,此时国内对统计学的理解相对狭隘,更倾向于视其为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法,强调行政统计。②民国前中期是统计学全面传入期,归国的欧美留学生将系统性的统计学知识与技术带回国内,特别是引进数理统计知识,统计译著和国内编著的统计学术图书逐渐增多,统计学逐渐被视为一门独立学科。源于欧美的现代统计学日益超过日本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各级院校统计课程的内容框架。③民国中后期是消化吸收和深入发展期,国内统计学者致力于编著针对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统计学本土教材,这些统计学术图书为中国统计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也为近代中国开展科学的量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DOI:10.19343/j.cnki.11-1302/c.2021.03.011

      中图分类号:C82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565(2021)03-0150-11

      19世纪末期的政治危机引发了文化危机,文化危机带来了对异域知识和技术的狂热探索,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超越文化局限寻求新思想,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清政府的教育改革从改革科举、创办新学堂和鼓励出国留学开始,这场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修改课程,主要目标是接纳西学,包括引入数学、化学、物理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政治背景下,现代意义上的统计学被引入中国。以往关于这一时期统计学术图书的研究零散不一,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以搜集到的204本晚清民国时期的统计学术图书为事实依据和研究视角,翔实细致地考察了统计学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发展演进历程,并探讨这些著作在中国统计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一、统计学术图书的收集与筛选

      本研究的史料收集工作详尽,搜索来源包括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高校及科研单位图书馆以及私人图书馆,甚至包括部分海外图书馆;尝试了绝大部分的网络查询渠道,收集到了来自商业和非商业渠道的大量电子书;还拜访了多位私人古籍收藏者及民国统计学者的后人,以求搜集第一手材料,因此最终整理出来的研究书单能够较好地代表清末民国时期统计学术图书的出版概况。

      本研究最终实际收集到的统计学相关书籍共600余部(一“部”书籍可包含两册或者多册,其中不包括具体的行政统计工作作品),依据内容、体裁、序中的陈述①、著作所属丛书系列②、现在能否找到藏书处、能否确定具体的出版年份等因素最后筛选出204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算作同一部)统计学术图书,以统计学教材为主,兼有各级政府的培训教材,其中国内学者编/著的有172部,国外译著32部。

      图1是晚清民国时期204本统计学术图书的年代分布图(1897-1949年),自1897年傅兰雅和华蘅芳翻译出版第一本概率论著作《决疑数学》后,在教育改革的推动和归国留学生的努力下,市面上的统计学术图书逐年增多,一直持续到1937年,抗战前统计学术图书的出版数量达到顶峰,累计130多部,占这一时期的65%;抗战期间统计学术图书出版数量有所下降,但仍有40余部统计学著作在这一时期出版。抗战结束后,百废待兴,统计学著作的出版维持战时水平。从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来说,晚清民国初期,译著的影响力更大,国内的相关书籍大都以译著为蓝本,民国中后期译著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但国内学者著作的影响力日渐强化。在筛选出的32部译著中,前期以日本译著为主,中期以英国译著为主,后期以美国译著为主。来自日本的统计学译著有7部,其余25部都来自欧美。清末民初的统计教育和统计工作深受日本统计学③的影响,强调统计指标的制定和收集,对统计学的认识相对狭隘,中期随着欧美留学生的归来,国内统计学的知识范围开始扩展到现代统计学意义上的描述统计和数理统计,且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到了中后期应用于教育、经济、商业、人口、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统计专著逐渐增多,统计学和统计学教材逐渐本土化。统计学术图书的这种发展趋势暗合当时国际统计学的发展模式,而且深受时代背景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知识的引进、推广及发展与社会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学界考察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科学知识的历程,有4阶段划分法(邹进文,2010),即清末(1912年以前)、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1938-1949年),这4个阶段的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形势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种划分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且图1也显示这4个时期出版的统计学术图书在数量分布上确实存在差异性,因此接下来本文按照这4个阶段的划分探讨晚清民国时期的统计学术图书。

      

      图1 晚清民国时期统计学专著的年代分布图④

      二、清末(1912年以前)的统计学术图书——统计学传入初期

      (一)国势统计学经由日本始入中国,占据主导地位

      “晚清光绪末叶,贸易表册,教育统计,刊行于世,统计事业稍有可观。”(王溥仁,1917)这一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亟须新技术以实业救国,新知识以开启民智。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1907年,直隶设立中国第一个专门培训统计学人才的机构——统计学堂。同年,京师法政学堂开设统计学课程,这一系列教育改革都为统计学的引进打下基础。这一时期的统计学教材数量不多,以翻译日本统计学教材为主,欧洲为辅。尽管第一本关于概率论的译著源于英国,但现代意义的统计学最早是经由日本传入中国,这一点可以从现存的清末民国初期统计学教材得到佐证。这一时期的统计受日本统计学教材的影响最大,其中孟森翻译横山雅男的《统计通论》在1908至1931年间再版过10次,是这一时期统计学教材/讲义的蓝本。留日学生始于甲午战争之后,1896年第一批13名学生去到日本,到1899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超过一百名(费正清和刘广京,2007)。该时期的统计教材基本是留日学生翻译的日文统计学教材或根据在日留学期间接受的统计教育编著的统计学教材(详见附表1⑤)。翻译的英美概率统计著作有两部,分别是《决疑数学》和《最小二乘法》。

      附表1中的统计学术图书从内容看,来源日本的(序号2~5、7)都是国势统计和官方统计,且彭祖植、沈秉诚、涂景瑜的著作皆以横山雅男的《统计通论》为参考框架,而留日学生林卓男翻译的《统计学》又是《统计通论》的初版⑥,因此这四部教材的相似度很高。虽然来源英美的(序号1和6)偏概率与数理统计,但主导的是日本的国势统计,偏重政府统计和统计报告,强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涉及的统计方法局限在描述统计,特别是描述分布集中趋势的频数、频率及各种平均数、统计表和统计图,《统计通论》中虽然提到大数法则,但遗憾的是没有论述使大数法则成立的样本选取方法——随机抽样。在数理统计方面,《决疑数学》是一本关于概率的专著,“决疑数”是probability的中文翻译,一度是当时统计学领域内的唯一参考书,并曾被作为教材来使用。但该书的翻译非常晦涩,且对计算公式的翻译有误,因此影响甚微。《最小二乘法》是元健斋数学丛书第十二种,在当时属于高等数学,时任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工科译学馆数学教授顾澄翻译,原著是美国理哈大学(Lehigh University)土木工学教授摩立门氏的《The Method of Least Squares》,该书名为最小二乘法,“大旨谓测数与真值之差”(摩立门氏,1910),实为数理统计,强调原理与用法并重,“是书社会统计学一节。与夫欧美概率学论审案诸编。其亦可以恍然亦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