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1)02-0017-10 日市是古今市场的常态,夜市则是一种较晚出现的、应商品经济之势而生而盛的特殊经济形态,是城市夜生活方式开放化和市场化的体现。古代夜市非当时社会的主要现象与行为,仅是其微小的侧面与部分,故文献记载稀缺而零落,但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均有夜市记载,且整体呈逐代递增趋势,然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就宋代研究而言,夜市研究湮灭于诸多宏观重大选题之中,以其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见。但与整个中国古代夜市研究相比,宋代夜市专题及相关研究又可谓一枝独秀。20世纪30年代,全汉升首开先例,关注宋代都市夜生活,较为概括地探讨宋代夜市三个阶段、食品种类和季节差异等特色,兼有商铺与流动商贩的经营方式,并涉及饮酒唤妓与节庆夜间活动,城市夜晚市场治安问题。后继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专题研究十余篇,涉猎研究二十余篇①。其中都城视角的研究相对成熟,涉及夜市的演变、类型、经营时间、空间分布、经营形式与内容、商品种类、市场性质等。其他以夜生活、文化和政府管理等视角的研究,也大多利用都城史料。故现有研究存在明显局限:一是偏重都城研究,整体性研究匮乏。现有个别研究的对象虽名为宋代都市、宋代夜市研究,但着力点仍在都城,地方城镇仅涉及极个别州县,难以涵盖地方城镇夜市全貌,存在以都城局部代表总体的倾向,且偶有对都城夜市生活的曲解。二是偏重浅表性研究,对夜市的形态风貌描述与分析有余,对其消费属性与消费者阶层属性关注与剖析不足。三是已有研究缺乏数据支撑,失于科学分析。多认为宋代夜市“普遍存在”且“繁荣”,偏信“描写”溢美史料,未能用事实证明其“普遍”,也未能揭示其“普遍”背后的逻辑。 宋代夜市的深化研究理应建立在对该时期各等级和各区域城镇夜市的系统梳理与考察之上,从夜市的分布、水平、形态和消费层面,揭示该时期夜市宏观面相。应充分认识到宋代夜市毕竟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把握其兴盛与统治阶级的寄生腐朽相悖相生的特质,对其繁荣程度与影响不能估计过高。 一、夜市区域分布概况 据史料记载和本研究梳理,宋代总计64个城镇确切存在夜市,北方地区涉及河北路的大名府、真定府、定州、雄州,京畿与京东西的开封府、河南府、应天府、密州、济州、徐州、襄州、山口镇、朱家曲镇,陕西的陕州。东南地区涉及淮南的楚州、扬州、黄州、宣化镇,江南的建康府、歙州、饶州、江州、抚州、筠州、弋阳县、芜湖县,两浙的临安府、绍兴府、苏州、镇江府、秀州、庆元府、睦州、婺州、温州、兰溪县、钱清镇、霅溪、乌青镇、菱湖镇、长安镇、横塘。川蜀地区涉及成都府、夔州、洋州、果州、彭州、绵州、阆州,犀浦夜市。荆湖地区涉及江陵府、潭州、鄂州、衡州、峡州和岳阳、湘潭、下摄市。闽广地区涉及福建路的福州、南剑州、莆田县,广南路的广州、英德府(英州)和英州凤凰驿②。共计5个京府、10个路级治所、31个一般府州、6个县和12个市镇③。 夜市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市场,且存在区域间不平衡,与前辈总结的“北方不如南方、西部不如东部”的宋代经济发展大势基本一致④。见于史料记载的夜市大多位于城镇的水运码头、桥渡及附近。优越的交通位置和繁盛的商贸运输,不仅带动当地日间市场、商业的兴盛,更促进夜市的兴起与发展。如北宋汴京城区的州桥夜市,商丘城南沿汴河形成的大型河市⑤;南宋杭城的沙河夜市⑥,鄂州南市夜市,兰溪河畔的兰溪夜市⑦等,皆因行旅停船和物资集散转运而形成码头、桥头或沿河(岸)市场。北宋日僧成寻溯汴河自泗州至汴京,所乘船只每在桥下过夜,“至南京大桥南,停船宿”,“大桥上并店家灯炉,大千万也。伎乐之声,遥闻之”⑧,这种景象当具有一定普遍性。不可否认,相当数量的重要交通枢纽地并无夜市记载,而依据宋代夜晚城内的自由开放程度,旅馆、茶肆、酒店、妓院等商业服务业在全国府州城市分布比较广泛,宋代各类节庆活动的广阔性、全民性以及节庆期间集中消费的特点,节庆经营在时间上最易延长或集中在夜晚等因素,可以推论,两宋实际拥有夜市城镇的数量应远多于以上统计。 二、各等级城市夜市水平 (一)都城夜市:最高水平代表 两宋都城已形成全城开放市场,临街开店、沿街叫卖已成常态。景德年间(1004-1007)的汴京已是“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⑨而南宋临安夜市则延至四更,甚至“通宵买卖,交晓不绝”。⑩ 北宋汴京夜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常年全天候营业的酒楼、茶肆、歌馆、妓院、勾栏瓦舍,以小食店、小吃摊、小商品零售为主的夜间街头市集,涵容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业态,集合商品、劳务、娱乐、休闲、文化与艺术等多元消费。夜市基本不受时间局限,通常三更结束,五更开张,冲要地段和“曲巷酒肆”通晓不绝,营业如常,在天气恶劣的冬月亦有夜市。州桥夜市、马行街夜市、潘楼街夜市是其兴盛的代表。临安一年四季都有夜市,且昼夜不绝。最著名的是御街夜市,“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11)市型多种多样,有以瓦子为中心,集合观赏吃喝玩乐的文化夜市,如御街市南坊北的中瓦夜市、众安桥北瓦夜市;有以湖、园为中心,集合吃喝玩乐的休闲夜市,如西湖游览区夜市;有由某类商品专业批发形成的夜市,如修义坊“肉市”一条街夜市。 以往少有关注的临安沙河夜市,值得在此特写。沙河,唐朝所开,在钱塘县治南,为抵御潮沙冲决,水陆成路,有外沙、中沙、里沙之称。据咸淳《临安志》记载,运河南自浙江跨浦桥,北自浑水闸至朱家桥转西,由保安闸至保安水门入城,本地人称城外河曰贴沙河,一名里沙河。外沙河南自竹车门北去,绕城东,过红亭税务前螺蛳桥,东至蔡湖桥,与殿司前军寨内河相合,转西至游奕寨前军寨桥,至无星桥,与坝子桥河相合,入艮山河,沿城泛洋湖水转,北至德胜桥与运河相合。而中沙不详起止,但右三厢均在荐桥东面南的东巷坊、西巷坊,俗呼上中沙巷,东坊和西坊各有中沙后巷、中沙前巷,萧家渡则在下中沙巷。另后沙河则在艮山门外,坝子桥北。而沙河夜市是多地段的,“灯火沙河夜夜春”。(12)据两度知杭州(熙宁四年至六年和元祐四年至五年)的苏轼记述,河塘两岸灯火辉煌,人声喧嚣,夜市极为热闹,“繁灯闹河塘。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13),“沙河灯火照山红,歌鼓喧呼笑语中”之咏(14)。因有大量商贾和货物日夜不停地流转,带来夜市的异常繁荣。“行尽沙河塘上路,夜深灯火识升平”(15),“沙河夜市繁”(16)。沙河夜市的消费人群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商旅,既有酒楼歌馆娱乐情色消费,又有书籍、生帛等专业市场的批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