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美育学建构的问题和范畴体系

作 者:
杜卫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特聘教授。 310036

原文出处:
美术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当下与美育学相关的本土问题主要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一个是一般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育人的根本;另一个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这是属于美育的特殊问题。作为交叉学科领域,中国美育学应该努力确立属于自己的概念范畴,建立以美育性质、审美发展和美育方法论三大范畴为构架的一系列概念体系。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美育”这个术语是席勒创造的,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但是,“美育学”这个术语在席勒以及其后的一些西方重要美育论著中却没有发现,很可能是东亚学者创造的。[1]1903年,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文中提到了“美育学”一词:“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歇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2]这很可能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美育学”的说法。从上下文看,王国维说的“美育学”是继承了古希腊音乐教育传统的一科,具体是指以审美培养人格的系统学说或理论。在另一处,他用了“审美学”一词,说:“今转而观我孔子之学说,其审美学上之理论虽不可得而知,然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3]这里审美学的意思是指美学或者审美哲学,与美育学的用法在学理上一致。此后,虽然有蔡元培大力倡导美育,并且发表了不少关于美育的演讲;还有李石岑、吕徵、朱光潜、丰子恺、蔡仪等学者都有一些论述美育的论著,但是我国系统的美育理论建构却很晚才出现。

      纵观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研究论著,较早出现的美育学著作是杨恩寰主编的《审美教育学》(1987)。从源头上讲,“美育”这个术语可以被看做是“审美教育”的简称,而“审美教育学”的提法与“美育学”在实质上应该是一致的。在此书中,作者明确提出:“审美教育学是正在走向成熟、着手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4]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制的逐渐形成,“学科”概念开始被应用到学术研究中,由此,“美育学”就不单单是系统“学说”或“理论”的意思了,而是突出了“学科”的意义。最先以“美育学”冠名的著作要数蒋冰海的《美育学导论》(1990)。这部著作提出:“美育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广阔前景的应用学科。”[5]在这里,蒋冰海是明确把美育学定位成“美学”一个学科分支,而且是“应用学科”。此后,被冠以“美育学”的著作陆续出现,例如,《现代美育学导论》(1992)和《美育学概论》(1997),《走向现代形态美育学的建构》(2007)等等。另外,论述美育学研究以及知识建构、学科建设的论文也有一些,曾繁仁认为“美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美育已经“走到社会与学科前沿”,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学科的范畴体系”。[6]

      从王国维提出“美育学”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美育学”从一个名词变成了有关美学、艺术学与教育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分支,具有理论和应用的双重性质。学科并不仅仅是建制,构成其内涵的是美育的知识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美育学理论建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深入系统的美育知识体系却还在形成过程之中。随着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美育特殊作用和重要价值越来越重视,美育教学和研究的人才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美育学的学科建设已被提上议事日程。[7]我国又有深厚的美育思想传统,也为建设“中国美育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笔者综合30年多来美育理论研究心得,深入挖掘中国美育的思想传统,在打通古今中外美育理论的思维格局中对“中国美育学”的建构提出若干设想,请教于各位同行。

      二、中国美育学所面临的问题

      任何人文学科的理论,其意义和价值首先来源于具有历史具体性的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以来中国大量西方思想文化涌入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的人文学者来说,确立基于本土思想文化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命题显得更为重要。中国美育学不单单是对中国美育传统思想和知识的总结,更重要的是面对中国当下思想文化和教育问题,打通古今中外美育思想,立足当下本土问题,传承中国优秀美育传统。

      20世纪西方美学、美育学和教育学理论引进中国,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先贤是针对着当时中国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而倡导美育的。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国人内心和社会文化的改造,也就是广义的启蒙。这种启蒙的意向决定了中国现代美育理论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也就是说,不管这些先贤如何强调审美、艺术和教育的独立,注重审美的超脱或无功利性,其思想内涵并不等同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想,他们归根到底是要想通过审美和艺术使国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变革,由此推动中国当时的文化乃至社会发生变革。所以,他们提出的美育理论普遍重视国人思想道德的改造,希望用审美、艺术来洗刷人心,纯洁情感、提升精神,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美学和美育思想在核心层面着隐含某种执著的“审美功利主义”倾向,只不过他们认定美或者审美(艺术)本身就具有这种育人的独特效用,试图使这种功能效用作用于国人心理本体和中国思想文化的重建。[8]例如,王国维是为了解决人生苦痛和社会罪恶,蔡元培是为了消除一些国人“近功近利”的私念,朱光潜是为了使一些国人“脱俗”。[9]

      今天思考中国美育学的知识建构,我们同样要从当下的问题出发,首先就要探讨当前中国的思想文化现状和教育(包括美育)实践对学术界提出的与美育相关的问题。本人认为,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一般意义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这是育人的根本性问题;另一个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个体创造力的发展,这是属于美育的特殊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美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审美发展,在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发展敏锐的感知力、活泼的想象力和丰富的体验力,以保持感性和理性平衡发展;通过优秀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的熏染,使学生于内心深处养成真诚的仁爱之心,助力道德发展;通过经典艺术作品的体验性学习,对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有深入认知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艺术学习,丰富和发展个性,培养个体创意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美育的这些具体任务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那就是培养“丰厚感性”。这不仅是我国当前教育所紧迫需要的,也是受理智主义、科学主义深重影响和消费主义文化强烈冲击的全球教育所需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