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西式语境下“工夫”论的塌陷 “工夫”,是完全生发自中国思想脉络的概念,也是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劳思光、徐复观等几位大师用以彰显中国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之特质的关键。如徐复观说:“对‘工夫’一词的特性不显,亦即对中国文化的特性不显。”他为之定义:“以自身为对象,尤其是以自身内在的精神为对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人性论,则是为了达到潜伏着的生命根源、道德根源的呈现——而加内在的精神以处理、操运的,这才可谓之‘工夫’。”①说白了,“工夫”根本就是“生命实践”,因其直面人之生命根源,对准人生意义与生命奋进之理想,是人基于价值自觉的实际践履。中国美学中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美感、境界等一般都被当作逻辑起点的概念,实则无一不是“工夫”养成的结果。“工夫”的层层递进促进境界的层层超越,直抵生命之圆成,正是这一岁月磨炼的过程见证了中国人生命的源泉、气概和创造力。 “‘工夫’论的塌陷”,指以往中国现代美学各理论中,虽隐藏着“工夫”论的线索,以审美修养、表现方法等名目来陈述,但存在两个问题:一、这些名词不显“工夫”的特性,亦即不显中国文化的特性;二、“工夫”是以隐性的、依附性的方式在场,终究未能与早已大放异彩的作为“工夫”成果之境界并立而谈。我们知道,“工夫”论显扬于东方,西方主流的知识体系并不考虑“工夫”论,如体现西方现代性话语权力对中国艺术的重构与想象的多元化类比研究②——风格分析法、空间分析法、图像学、符号学等,都以作品为直接起点,关注点在“台上”。由于中国美学长久以来受到西方叙事、视角的安排,与自身美学本体割裂,以致“台下工夫”不得凸显,沉沦为隐性的逻辑。当代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争,造成实践与生命的差异被夸大乃至分裂,也正是“工夫”论的塌陷导致逻辑缺环之必然结果。同时,超越美学、境界美学等多头并进的当代中国美学理论也由此塌陷而陷入理论叙事难以对接中国自身文脉的困境。超越由“工夫”升阶而来,境界由“工夫”精炼而显,实践、生命、超越、境界,在中国文脉中,都是在“工夫”论的进路下而成为可能的。 “工夫”意识薄弱,令境界意识跛行,更无法清晰彰显连接“工夫”论与境界论的中介环节——机论。正是“工夫”论的中央塌陷,造成了中国美学研究长期存在建设性维度的缺失,始终无法摆脱西化格局,难以走出彰显自身特质的畅遂之路。鉴于此,提振“工夫”论将成为打通哲学与美学、会和当代美学诸流派乃至完成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工夫—境界”知行结构作为一种真正中国式的大文化观,可以为文化自信、中国话语、世界性等大观念提供确切的元理论支撑。 一、传统语境中“工夫”论的存在样态 美学虽不等同于艺术理论,但是艺术尤其是中国艺术的典型范式——琴棋书画③,蕴含着根本性的美学理念和审美的人生态度。“工夫”是对人类生命的自我超拔,也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动态更新。刘勰有名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④这里表达的就是“工夫”为境界奠基的美学原理。结合具体的琴棋书画艺术实践,对“工夫”进路、层次展开系统性分析,并将其融入到丰富、多向度的“工夫-境界”知行结构中,这项开创性的研究能让我们为中国美学带回它活的具体基础。 (一)“工夫”论的三进路、三层次 从“工夫”的进路来看,一切“工夫”不外身与心,而心的“工夫”又分向外与向内两途,因此,在结构上存在三条必须兼修的进路。宗白华谈对美的理解:“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天机活泼,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这就是‘美’与‘美术’。”⑤这不正是从“工夫”论出发来谈的吗?他无意中还全面道出了这三条“工夫”进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万物的形象”,是为心灵向外的“认知”一路;“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是为心灵向内的“妙悟”一路;“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则为配合身体官能的艺术“表达”的“工夫”。宗先生的著述虽然重在境界论,但显然已具“工夫”论的问题意识,可惜未成规模,停留为诗意的感性想象,尚未剖析出“工夫”三进路的具体意涵。每一进路的“工夫”,又有层次之分。杜保瑞给中国哲学的本体“工夫”划分出三个层次:“工夫”入手、“工夫”次第以及境界“工夫”⑥。其实,这里道出的正是一切实践“工夫”的层次结构,美学修养、艺术实践当然也不例外。作为古典的原初样式和仍然极具活力的当代案例,琴棋书画具有范式特点,从中可见三进路、三层次的“工夫”论结构。 毋庸置疑,一切“工夫”都是人在做、由心统摄,故而宋儒说“心统性情”⑦。心灵向内开出涵养妙悟的“工夫”,向外开出认知把握的“工夫”,另配合身体器官而做艺术表达的“工夫”。认知和表达,一为接纳,一为宣发,一个从外汲取,一个向外扩散,均由主体心灵的内在涵养“工夫”所统摄。此即是中国美学“工夫”论的三进路基本架构。 就认知把握的“工夫”论而言,艺术的发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⑧,由感到知,一步步体悟天地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故需“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⑨,就是对此“工夫”论进路的概述。中国艺术的取法路径,不外师造化、师古人、师自心三途,前二者即指认知把握的“工夫”。“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方可下笔。”⑩认知“工夫”是治艺的功底,重在厚积。造化之趣,书卷之味,琴棋之打谱、书画之临摹,非勤勉广纳不可。此路“工夫”之达成,“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11),即臻悟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