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02(2021)03-0294-12 笔者曾撰文从孔子交往行为美学向儒家交往行为美学并最终向中国古代交往行为美学进阶建构的角度分析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蕴含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内涵。①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理论的思想资源。譬如,在中国古代阐释学史上,孟子的“知人论世”这一经典命题的阐释就聚讼纷纭,但其间却关涉着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的深刻理论旨趣,在这些阐释中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的理论得以奠基。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了中国古代阐释学中“知人论世”的著名命题: 孟子谓万章日:“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② 历来,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学内涵有着诸多的看法,最为盛行的是将“知人论世”完全视为作者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阐释模式的典型代表,认为孟子是通过“知人论世”主张文学文本的意义为作者所决定,要阐释文本意义必须了解作者的主旨意图,并考察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以确定作者在特定的时代社会历史背景下在文本中所灌注的原初内涵。 笔者并不反对“知人论世”这一命题在阐释学意义上所透露出的作者偏向,但是,要简单地认为“知人论世”只是作者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这一阐释模式的典型代表,则背离了孟子“知人论世”本有的上下文互文语境,也背离了孟子提出这一阐释学理论命题所蕴含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原初内涵。 以中国知网为例,关于“知人论世”的论文大都是将“知人论世”理解为作者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阐释模式,并以此来对文学文本进行批评阐释,只有少数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回到了“知人论世”原初的文本语境③,但是终究鲜有触及到“知人论世”所蕴含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原初内涵和儒家交往行为美学阐释学理论的问题域。 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历史变式 事实上,结合孟子提出“知人论世”命题的上下文语境,可以显见,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尚友”④。“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⑤。和孔子一样,孟子曾在著述中对属于儒家五伦关系之一的朋友关系进行过深入讨论。那么,在孟子看来,什么友呢?孟子主张要缔建真正的朋友关系,不能受年龄、经济因素的影响,也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儒家五伦关系中的兄弟关系。“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⑥。相较于其他儒家经典试图将五伦中的兄弟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善兄弟为友”⑦,孟子在这里凸显了与其民本思想相一致的平等意识,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孟子看来,友的本质奠基在儒家礼乐仁学的伦理道德——仁德之上。孟子在这里淡化了儒家礼乐仁学伦理道德的父系等级秩序的不平等性,就朋友关系而言,强调了符合儒家仁德要求的平等交往意识,“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⑧。孟子认为友的本质奠基于儒家伦理道德——仁德——的看法潜在地隐藏了儒家朋友交往关系和交往行为的重要功能,也即,儒家五伦关系之一的朋友关系的缔建,有助于辅助和增进儒家仁德的完善。朱熹在注解此句时就揭橥了这一点。“此言朋友人伦之一,所以辅仁……孟子言必称之也”⑨。这其实也就是得孔子思想真传的曾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著名命题:“以友辅仁”⑩。 那么,回过头来,结合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命题的上下文语境,笔者发现,孟子所提出的“知人论世”的命题与孟子关于友的本质和友的重要功能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具有突出的儒家交往行为美学的内蕴。孟子提出“知人论世”的本意其实是为了缔建儒家五伦关系之一的朋友关系,“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1)。而且孟子真正的初心,或者说原初目的正在于“友其德”(12),也即“以友辅仁”(13),希望通过缔建朋友关系完善儒家仁德的修养,臻于仁德至善。结合孟子对万章所言“知人论世”命题的前大段,笔者的观点能够得到进一步切实的佐证: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14) 何谓“善士”?善士即是符合儒家礼乐仁学要求,具有仁德,臻于道德人格完善的人,儒家君子、儒家圣人是善士的典型代表。一般人或未能如孔子一样超凡入圣,但是,作为儒家君子而称为善士,是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所可以抵达的道德人格境界。同时,在孟子看来,“人皆可为尧舜”(15),也即,人与生俱来皆有成为儒家圣人的可能性。因此,善士除了儒家君子还应该包含儒家圣人。无论是儒家君子还儒家圣人,作为善士都是具有仁德之人,是可以普遍交往、深入交往的朋友楷模。“正义曰:此章指言好高慕远,君子之道,虽各有伦,乐其崇茂,是以仲尼曰‘毋友不如己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6)。孟子事实上遵循了孔子的谆谆教导,号召天下善士相互、普遍、深入的交往,为此,必须打破时空所设定的疆界障碍。从空间上来说,必须打破乡、国地域行政区划的狭隘疆界,秉持着友天下的理念,普遍、深入结交天下仁德善士,将缔建儒家人伦朋友关系的空间范围推向极致。“乡,乡人之善者。国,一国之善者。天下,四海之内各以大小来相友,自为畴匹也。好善者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极其善道也。”(17)身处一乡、一国之善士,斯友一乡、一国之善士,但是,不能局限于辖域,对于好善者,也即致力于儒家道德人格完善的善士,应该放眼天下四海之内,将空间范围推向极致。“天下于四海之内,有其善士者,所友亦以天下之善士者也。”(18)如果从横向的空间范围推向极致,“极其善道”,还不能满足与善士普遍深入交往完善自身仁德的需求,那么只有换个维度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寻求“极其善道”的突破。所以,孟子说“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19),“好善者以天下之善士为未足极其善道也。尚,上也。乃复上论古之人”(20)。在孟子那看来,为了极其善道,友天下的好善之士并不局限于当世之善士,“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士矣”(21),而是要跨越古今的时间距离,与具有儒家仁德的古代道德至善的先贤圣人缔建朋友型的交往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极其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