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05;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21)01-0109-15 一、“易象通于比兴”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值得阐扬的理论传统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生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美学精神,当代美学和文艺学研究应当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之象通于《诗》之比兴”论的美学研究即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探源性研究。《易》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群经之首、百家渊薮、大道之源。《易》是中国上古最早的一部披着巫术旧衣的哲学文化元典,反映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宇宙之学和天人之学,蕴含着无穷的哲思智慧和诗性智慧,对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本文不是对《周易》美学的整体研究,而是聚焦于《周易》易象美学对《诗经》比兴美学的影响研究。《周易》与《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元典“六经”(“六艺”)中最著名的两部元典,分别代表了华夏上古的哲学元典和诗歌元典。《周易》的“观物取象”与“立象尽意”的诗性智慧对《诗经》的形成以及历代中国古典文艺创作和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易象精神与诗兴精神相贯通,共同生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命本原,奠定了中国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prototype)。《易》之易象和《诗》之比兴体现了中国古人被天地万物的生动形象与生命精神所感动、所兴发,表征了中华民族与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认同关系与和谐精神,成为启迪历代艺术创作和美学研究的活水源头。今人可以通过这种探源性研究,从中探索出中华艺术和美学精神的发生发展史。“易象通于比兴”论的探源性研究不是简单地回到古代,而是为了追寻中华美学的首创精神和原创精神,探索中华美学精神的创新发展的原创性道路。 本文所要研究的“易象通于比兴”论也不是对中国古代“兴”文化和诗兴美学的全面探讨。①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兴”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会意字,像四只手或众人托举一盘而起舞,“兴”的本义即是一种以舞通神降神、祈求人神以和的原始巫术仪式活动。这种原始巫舞之“兴”与伏羲作八卦的原始占卜易文化同样古老、浑然一体,同为华夏原始文化。这种原始巫舞之“兴”的载歌载舞是质朴的、即兴的,而原始易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上古三易,最终凝聚成《周易》古经这个文本,从而使之比原始巫舞之“兴”有了更为稳定、直观和理论化的文本形态,而原始巫祭之“兴”则缺乏这种文本,因而《周易》比原始巫舞之“兴”影响更大、更深远。“易象通于比兴”论所研究的是《周易》文本中的易象对《诗经》比兴手法以及后世诗歌艺术意象和诗歌兴象美学的深刻影响。“易象通于比兴”论揭示了《周易》与《诗经》这两部文化元典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同源性和贯通性,探究《周易》易象对周代诗歌艺术比兴及后世诗歌意象美学和兴象美学的影响、学理及其意义。 中国学术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尚“通”或“会通”的传统。有学者论述了中华文化的“尚通”精神。②“通”或“会通”正是《周易》所开创、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文化境界。《易传》中关于“会通”“通志”“通变”“旁通”“交通”的论述俯拾即是。《周易》之“通”包含“会天下之通”“通神明之德”“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情”“感而通天下之故”“天地交而万物通”“万物旁通”“往来不穷之通”“通其变而成其事之通”“推而行之之通”等丰富意涵,其精神实质即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奋发有为、融会贯通、天人相通、万物相通的文化精神。“通”不仅是《周易》的根本思维,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思维境界。“贯通”“会通”“大通”“博通”“通儒”“通人”“通透”“通义”“通志”“通典”“通考”“通论”“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学者和学术追求的境界。“易象通于比兴”论正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这样一个重要的贯通性理论,这个美学理论贯通了哲学思维和艺术思维。本文题旨在揭示《易》《诗》之相通的理论演进和学术谱系,阐明“《易》之象”作为哲学意象与“《诗》之比兴”作为审美意象的相通性学理及其在美学史上的典范性价值。 何为“传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对何为“传统”有精深阐述。黑格尔认为,我们现在所具有的自觉理性,都是过去各个时代的传统文明的成果。“我们必须感谢过去的传统,这传统有如赫尔德所说,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获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但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愈大。”[1](p8)黑格尔认为,哲学传统是一种生命活跃的精神活动。“每一世代对科学和对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生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的世代所积累起来的遗产——一个神圣的庙宇,在这里面,人类的各民族带着感谢的心情,很乐意地把曾经增进他们生活的东西,和他们在自然和心灵的深处所赢得的东西保存起来。接受这份遗产,同时就是掌握这份遗产。……同时这样接受来的传统,复被降为一种现成的材料,由精神加以转化。那接受过来的遗产就这样地改变了,而且那经过加工的材料因而就更为丰富”。[1](p9)黑格尔关于“传统”的理解对于我们阐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易象通于比兴”论的理论传统具有借鉴意义。传统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可见的符号象征来表达和传承内在的文化精神。“易象通于比兴”论正是中国美学史上的这样一个理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