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社会整合理论:内涵、机制与实现路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肖日葵,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员;苏悦,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集刊

内容提要:

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关键主题之一,两岸社会整合则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对社会整合理论脉络的梳理,探究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学理基础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认为,维持和再造共同体,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是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内涵;价值共同体和实体共同体是两岸社会整合内在的要求。互鉴互赏的交流整合机制,发展共享的利益整合机制,包容式参与整合机制,增加“共同性、同一性”的沟通交往整合机制,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整合机制,以及规避“台独”风险的控制机制是两岸社会整合六大重要机制。与此相对应,利益整合路径、文化整合路径、制度整合路径、民间社会整合路径是两岸社会整合四大基础路径。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探究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引。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1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590(2021)02-03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明确指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融合发展成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内容。一般认为,两岸社会融合发展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面向,两岸社会整合则是两岸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核。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什么是两岸社会整合,两岸社会整合的机制和路径,将有助于更加深入理解两岸社会融合发展。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学术界对两岸社会整合相关议题进行了较多研究,提出了诸如“跨两岸社会”“两岸化”“两岸间社会”“两岸一体化”“两岸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来对两岸社会整合现状、结果与未来进行描述、提炼,并对社会整合路径进行初步探讨,这些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一是,对当前两岸社会整合状态进行概念性界定与描述分析。学者们十分关注两岸政治、经济之外的社会领域,并针对目前两岸社会交流融合现状提出相关概念。例如杨丹伟指出“跨两岸社会”是当下两岸社会整合的某种状态,在跨两岸的社会空间里,自组织交流群体之间的利益、情感与两岸密切相关,有助于推动两岸价值理念与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深化融合。①类似地,严志兰提出“两岸间社会”概念,认为由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领域接触更加密切,从而形成新的社会空间即两岸间社会。②有的研究直接对两岸社会整合进行界定。例如肖日葵指出两岸社会整合是大陆和台湾两个社会子系统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通过建立包容式整合框架,消除两岸社会隔阂,推动两岸社会交流,促进两岸同胞融合,互相借鉴社会建设经验,建设两岸人民认可的共同社会生活秩序,实现两岸社会的有机整合。③刘国深等的研究指出两岸社会出现了“两岸化”,即大陆社会两岸化与台湾社会两岸化,这种两岸化体现为两岸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利益一致性的加深,价值理念的共享,结构制度的共塑等,有助于形成两岸社会一体化。④由此可见,已有研究普遍认为,两岸社会整合是跨社会系统的整合,需要促发两岸社会子系统内包括制度、价值理念、利益、情感、秩序等在内的各种元素发生积极变化,使两岸社会累积更多更深的共同性。但已有研究大多只是进行概念界定,缺乏对社会整合元素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

      二是,初步探究两岸社会整合的路径。有的研究突出了利益在两岸社会整合中的基础性作用。例如,陈先才等研究认为,当交往有利益,群体成员就会喜欢这些交往,随着交往深度与广度的增加,将逐步确立“共同体的观念”,并促进两岸社会一体化。⑤有的研究突出文化在两岸社会整合中的积极作用。例如王贞威认为仅凭物质性因素的紧密联结,未能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灵距离,需要建构双向互动的“家人文化”。⑥有的研究从日常生活互动的功能外溢和拓展来分析基层社区交往对两岸社会整合的积极作用。例如严志兰指出,两岸社区交流能够增进两岸生活世界的相似性,同时社区领域的良性互动可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有利于逐步建构两岸生活共同体。⑦肖日葵的研究表明,加强民间沟通交往,有助于形成一个相互认同的有机体。⑧还有的研究从抽象层面和多维角度探讨两岸社会整合路径。例如唐桦的研究认为两岸交往可以通过架构交往理性的价值路径、加深认同的文化路径、共同参与的制度路径,最终形成共同生活的社会路径。⑨李鹏的研究指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感性维度就是要营造两岸一家的感觉,在现实层面,离不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以及制度化的保障。⑩刘国深等认为在两岸一体化的过程中,建立互融互通的价值体系、建设经济一体化、建构制度约束与基础保障,有助于发展两岸社会共识,推动两岸社会整合。(11)可见,已有研究都强调了交流、利益、民间基层互动、文化认同、制度等是推进两岸社会整合的重要路径,但对各个路径及其相互关系缺乏系统性论述。

      整体上,目前学术界对两岸社会整合机制和路径的深入研究相对缺乏。社会整合是社会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命题,社会整合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社会整合理论脉络出发,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社会理论家对社会整合的理解,将有助于系统梳理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而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两岸社会整合。从学理上分析两岸社会整合内涵、机制和路径,丰富两岸社会整合理论的相关研究,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实践,是本研究尝试推进的重点内容。

      二、两岸社会整合内涵:实体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

      (一)社会整合理论:更加美好共同体的维持与再造

      自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社会整合之后,社会整合理论最初探讨的是宏观社会结构内部各个部分或要素如何更加有效地紧密联系和协调运作。随后理论视角转向中、微观层面,聚焦个人、组织、社区如何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尽管在不同时代社会整合理论的论述重点不同,但社会整合理论的核心命题始终在于社会日趋分化、多元以及社会排斥日趋增强背景下,如何提高社会凝聚力,增强社会的同一性(见表1)。

      

      由上可见,社会整合是将不同社会元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社会整体的过程与结果。社会整合内涵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围绕什么是社会整合,如何实现社会整合,整合结果或目的是什么,社会理论家们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阐释。有的突出整合手段和途径;有的注重整合结果即理想社会状态;还有的将社会整合作为整体性发展目标,认为社会整合是为了使社会能够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明确了共同体建设是为人的全面发展。这对两岸社会整合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从社会整合途径看,已有理论认为社会分工合作、共同价值观和情感培育、促成沟通交往行动,以及借由法律、规则、规范的合理与完善,建立“共同在场的机制”等有助于社会整合的实现。其次,社会整合具有系统性,在路径上需要自下而上的互动交流,即个体、原生自组织通过促成交往行动,再造新的合理规范结构,促成各个社会子系统的有机团结,建构“理性的同一”,形塑社会认同;同时也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则、法律等制度规范引导、保障社会整合的顺利进行。再次,社会整合具有方向性。社会整合意味着对稳定、团结社会状态或秩序的追求,目标就是社会共同体的维持与再造。这种共同体的维持和再造尤其需要建构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记忆,促成一致的价值认同和情感纽带。再次,社会整合的跨时空特征越来越突出,要避免“不在场”。跨系统的社会整合,首要任务是将各个系统元素顺利进入各自体系,创建系统性的“共同在场”是跨系统整合的基础。目前两岸尚缺合一的社会整合机构或组织来消解两岸整合过程中各种可能存在的对立,尤其是“台独”势力阻碍下,双方较难相向而行合力推动社会整合。因此,面对两岸政治、社会乃至地理空间的暂时分隔,迫切需要建立“共同在场”。最后,社会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更美好的共同体。共同体的维持和再造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性目标,建立更加美好的社会,促进人的发展是社会整合的终极目标。共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为两岸社会整合提供了跨越系统对立、超越体系歧义的目标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