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形势 正确看待我国目前的农业和农村形势,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和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前提。 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二十年光辉历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近几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形势比较好。一是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25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 400公斤。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乡镇企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三是农产品供给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绝大多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有些品种供过于求,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全国城乡农产品供应丰富,价格平稳。四是农民收入有新的增长。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农业的发展,对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第一,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首先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推动了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增长。1997年轻工业产值比上年实际增长11.5%,快于重工业增长1.1 个百分点,连续3年实现了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增长。 在全国新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中,1997年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占40%左右。其次是农业和农村非农产品的增长,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8%。在1997年新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15%左右,乡镇企业增加值占30%左右。 第二,农业的稳定增长, 使工农两大产业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1997年全国乡及以上工业增加值2047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0.9%, 增幅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工农两大产业的产出比例为1.5∶1, 工业与农业的增速比为3.1∶1。虽比上年稍有扩大,但处于合理区间。工农两大产业发展的协调增强了,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发展中一度出现的工业过快、农业滞后的问题。 第三,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趋于缩小。 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的2.51∶1缩小为2.47∶1。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连续丰收之后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敞开收购余粮、棉花,储备大量增加。这是好事。但财政负担加重,粮棉企业亏损挂帐增多,农民收入增幅回落。目前,国家很难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也难以回升;一些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亏损面达15%左右,比上年增加了7.5个百分点;亏损额600亿元,比上年增加33%左右。由于乡镇企业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继续恶化,将对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增大农村就业压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繁荣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要看到,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村市场回升乏力。农民收入在经过几年的持续增长之后,增幅明显回落,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4%,比上年增幅下降5个百分点。今年,单靠增加粮食产量和提价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余地不大。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大大弱化,在城市下岗职工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就业选择范围大大缩小,农民通过非农产业增长增加收入的难度加大。由于缺乏新的增长来源,农民增收的预期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增速减慢,成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受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和现金收入比重低的影响,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增长停滞和生产投入增速放慢,农村市场缺乏活力。从生产资料市场看,1997年1~3季度,农村人均生产费用支出为413元,实际增幅仅为1.7%,比上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前几年购销两旺的农资市场变得冷清起来,化肥甚至出现了滞销局面。从消费品市场来看,1997年1~3 季度,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813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减少0.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6.6个百分点。这其中虽然有某些农民在经历了一轮集中补偿性消费后,面对买方市场开始选择性消费或持币待购的原因,但在一些地区,农民动用积蓄实现即期消费也是常有之事。在1997年农民收入增幅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回落的情况下,1998年的农村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占总人口70%多的农民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40%多一点。要搞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就必须实事求是地看到这些问题和困难,坚决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2 充分认识稳定和加强农业的重大意义 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稳定和加强农业,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他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我们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不可因农业形势稍有好转而放松农业,不可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有所下降而否定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因其他方面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而忽视农业。在当前形势下,要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李鹏同志也在这次会议上指出:“对农业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明年农业再有一个好收成,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农村社会安定。”朱镕基总理也多次强调丰收之后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只能加强,绝不能放松。 中央如此强调稳定和加强农业,是总揽全局、深思熟虑、富有远见的。首先,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绝对不能出现徘徊下滑的局面。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下滑,势必造成农产品供给紧张,推动物价上涨。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比较多,如果物价上涨与下岗职工增加碰在一起,可能影响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其次,人均占有的农产品并不宽裕。我国人口还在增加,农业资源相对不足,要满足十几亿人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农业生产远没有过关,任务极为艰巨。第三,历史经验表明,我国农业出问题,往往在丰收之后。由于丰收,思想麻痹,决策失当,工作放松,投入减少,导致农业滑坡。而农业一旦出了问题,往往几年缓不过劲来。第四,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农业靠天吃饭的因素很大。历史上农业每5年出现“两丰两平一歉”, 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第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基本解决现有58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六,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四低”:(1 )人均资源占有率和利用率低。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3亩,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而且有效利用率在95%以下;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灌溉水利用率不到4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化肥利用率仅为30%,比先进国家低30%。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解决我国吃饭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困难得多,过去是这样,今后随着人多地少矛盾的加剧更是如此。(2)劳动生产率低。 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带有自给、半自给的特点,同发展市场农业很不适应。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4人,而有些发达国家可养活近20 人。(3)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贡献率和成果普及率低于发达国家30 %以上,再加上劳动者素质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4)抗灾能力低。 农业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据测算,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 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总之,在丰收之后,强调稳定和加强农业,是非常必要、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