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们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审计是党和国家在新技术、新形势、新时代背景下对审计事业的战略部署,它既是审计理念和技术的变革,也急需审计模式、组织方式上的改进,从而满足不断提高的审计要求,提升组织治理现代化水平。然而,当前的内部审计机构仍采用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大数据审计对数据、平台、人才等方面的要求。为此,本文剖析大数据审计的发展困境,对比分析我国现有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机构应减少组织层级,构建跨部门数据集中与分享的云数据存储平台,聘用大数据专家组成内部审计数据组,并优化大数据审计模式下协同工作的内部审计流程。 二、大数据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 自2012年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以来,国内外学者纷纷投身于大数据研究之中。在审计领域,大数据审计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外的众多学者通过研究大数据审计发展面临的困境,理清了大数据审计现状,为推动大数据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国内外学者提出大数据审计发展的阻碍因素主要有: (一)数据传输层级多、缺乏标准化 审计数据量巨大且结构复杂,数据之间的关系难以理解和掌握,再加之数据多层传递更易造成信息失真。而审计软件种类较少、匹配复杂,对接的会计软件比较多样,再加上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使得审计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进行格式转化,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格式转化工作量巨大,传输耗时长,数据可能会发生改变,以至于数据质量不高,最终对审计结果造成负面影响。 (二)大数据分析平台缺乏 企业中的原始数据彼此独立的,难以实现融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信息之间关联性不强,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对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造成了阻碍;企业内部用于分析大数据的平台尚不成熟,导致内部审计信息化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而信息化供应商良莠不齐,筛选不当可能直接使得审计效果大打折扣。而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基于此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优点。 (三)复合型人才不足 传统的审计抽样理论已无法满足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核查,当今内部审计人才需要掌握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大数据分析为审计取证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在深刻改变着审计取证的方式和方法,传统审计人才已难以胜任此工作,培养新型审计大数据分析人才迫在眉睫。 以上研究提出了制约大数据技术在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因素。截至目前,基于大数据时代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方式该如何改进的研究非常缺乏,以往有关审计机构组织方式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政府审计的背景之下,并未考虑到内部审计的特性,这主要由于对其研究涉及交叉学科知识,大数据管理平台与内部审计之间的整合与契合是一个繁杂的过程。 三、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方式 20世纪90年代,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内部审计在此背景下由管理导向内部审计走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1999年6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通过了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新定义和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框架的内容,并于2001年正式实施。基于此,各单位对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适应的组织内部组织设置、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责任机制、信息传递方式和相应的人员配备等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而组织方式作为审计主体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履行审计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功能及作用、实现审计目标和推进审计机制改革至关重要。 近年来,审计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内部审计机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满足不断发展的内部审计需求,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方式。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方式主要有金字塔式组织方式、矩阵型组织方式、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等。 (一)金字塔型组织方式 金字塔型是审计发展初期的主要组织方式。决策者、管理中层和担负操作的基层形成金字塔型结构,这种组织方式在审计项目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金字塔型组织方式下,层级和程序繁复,易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多层传递造成信息失真。中层和基层人员对决策者依赖性较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难以释放基层人员和管理者的创造潜能。因而,后期更多的企业选用了矩阵型组织方式。 (二)矩阵型组织方式 矩阵型组织方式是由按照职能划分的纵向领导系统和按审计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在矩阵型组织方式下,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抽调其他部门的职能专家,促进复杂、专业性强的审计项目实施。但这种内部审计组织方式也面临着抽调的专家审计组成员受双重领导、出工不出力,进而管理相对困难等问题,且这种组织方式下内部审计机构趋向于只关注本部门的任务,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三)大型审计项目组织方式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要求日益提高,审计数据日益繁杂,大型审计项目也日益增加,于是出现了大型统一审计项目组织方式,审计项目由高层统一组织实施。该组织方式实现了信息共享,但往往审计项目管理幅度过大、分权过多,增加了管理难度;审计项目历时较长,审计人员工作疲惫产生“厌战”心理;调派的审计专家习惯于在部门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不能从全局的高度提出审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