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理论表征与实践深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鹏飞,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原文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新进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擘画了资源环境治理的新目标、新理念、新思路。作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审计在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和保障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征程之际,系统总结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剖析制约审计实践发展的难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促进资源环境审计高质量发展,对于“十四五”时期各地算好“生态账”、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意识主要有三个维度:(1)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发展呈现何种脉络?(2)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在发展中形成了哪些理论视野,对实践有何影响?(3)针对中央审计委员会关于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一顶层设计,资源环境审计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基于这些问题,在多年从事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研和审计项目分析等方法开展相应研究。

      一、文献综述

      随着一系列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开展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资源环境审计成为我国国家审计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热点话题。已有文献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研究

      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探讨,多是将资源环境审计同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结合起来,进行简单的分期。如张薇将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分为探索(1983~1997年)、起步(1998~2002年)、全面发展(2003~2012年初)、战略发展(2012年至今)等四个阶段,分别以成立专门机构、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机构、十八大召开作为分期依据,列举了各阶段的主要环保标准,对资源环境审计开展状况的描述不多。徐薇把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历史演变划为酝酿(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萌芽(1985~1997年)、探索(1998~2006年)、高速发展(2007年至今)等四个阶段,更多着眼于资源环境审计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期,且对十八大以来资源环境审计的变化没有体现。宋传联和齐晓安的研究,也呈现了类似的分期,较多探讨了各阶段的法律法规出台和公约签署情况等,对资源环境审计的论述偏少。这些研究为了解这一领域奠定了基础,但是还不足以呈现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的完整历程、动态变化和主要特征。同时,关于发展历程中内在逻辑或脉络方向的研究还不多见。已有的研究中,张薇指出,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发展呈现由局部至全面、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环境问题与环保意识的相互作用、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非均衡、直线型向立体化等变迁特征。钱忠好和任慧莉则认为,我国的环境责任审计变革,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约束下,围绕外部利润,相关利益集团利益调整或力量对比均衡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外部制度变迁的视角进行分析,但未从国家审计的内在要素角度进行机理“解剖”,难以体现资源环境审计发展中蕴含的逻辑。鉴于此,本研究对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细致梳理,以对审计实践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事件为“节点”来分期,总结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且基于国家审计的构成要素这一角度,尝试提炼发展历程中的逻辑脉络。

      (二)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是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研究的重要部分。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这一角度展开探讨,提出了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大循环成本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理论等主要观点。外部性理论强调为解决环境问题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而必须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关注环境资源的价值性和核算的重要性。大循环成本理论则从自然资源在人类活动作用下的整个循环过程去研究和定义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受托环保责任理论聚焦政府作为受托方,对资源环境相关的公共受托责任进行监督,对资源环境问题进行调控。这些理论对于理解资源环境审计的产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同审计实践的结合不紧密,更多是对环境经济学、会计学和生态学中相关理论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中应用的分析,难以体现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实践本身在发展中贯穿的理论维度。因此,本研究基于国家审计的理论框架,探讨资源环境审计在实践历程中应用和发展的理论视角,为建立本土化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三)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这一主题的研究,聚焦资源环境审计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策略。综合现有文献,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的问题主要有:环境责任理念不够清晰、界定模糊、追究乏力,审计广度和深度不够,审计技术方法有待创新、信息化建设不足,环保法规不够完备、审计具体规范指南和评价体系不健全,环境会计制度不完善等。代表性的研究,如徐薇和陈鑫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指出资源环境审计面临审计理念创新不足、审计方法较为单一、审计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国际合作审计项目偏少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创新环境责任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健全法规体系、推进国际合作等发展路径。李胜和阳立高则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审计汲取能力不足、缺乏审计共识、制度建构不健全、公民参与不足和组织体制内部权责不明等问题,提出应从制度化、民主化、高效化和协调化等方面完善审计体系和提高审计能力。这些研究主要从资源环境审计的制度背景角度来研究其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宏观层面的国家战略对资源环境审计的需求,而较少基于资源环境审计本身在实践推进中出现的问题,也未将其置于国家审计发展的视阈中进行分析。由此,本研究在对资源环境审计实践发展历程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从中央审计委员会提出的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这一角度,来解析资源环境审计实践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