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话语是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集中体现,其语言使用严谨、信息权威,通常代表国家立场。中国政治话语中也时常使用特定评价资源,从而有效展现外交辞令以使话语语义含蓄或模糊甚至模棱两可,最大限度规避话语风险,在中国政治话语“走出去”、构建具有中国文化主权且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维护我国国家形象及利益。因此,如何有效对外传播中国政治话语以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值得深入研究。 近年来,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研究对象涉及新闻、法律、商务、政论、小说、学术等各种话语类型[1-6]。评价系统研究从作为评价资源的评价性语词入手,拓展话语中的人际意义研究,而“语料库在评价系统的话语实现层面至关重要”[7]260。语料库研究通过相关检索软件,进行语词及其扩展意义单位的详细分析,特别是对高频词及其搭配等方面的考察,这是其与评价系统研究的契合点。因此,评价系统研究中逐步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开展了评价意义考察分析,包括基于语词搭配共现的评价意义相关研究[8-12]。根据Martin和White的论述,评价系统分为介入、态度系统和级差三个子系统[7]35。其中,级差系统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态度系统和介入系统都处于其辖域中,“级差性是态度、介入及其各子系统的典型属性”[7]135。级差系统又可细分为语势和聚焦两个子系统:语势围绕强度或量度等级轴线运作,标识增强或减弱意义的力度,有强势和弱势两类;聚焦围绕典型性轴线运作,实质上是把不能分级的范畴进行层次化,包括锐化和钝化两个子系统。在级差系统整体层面上,级差资源又可分为等级趋强和等级趋弱两类[7]154。值得一提的是,等级趋弱级差资源表现为语义等级趋弱,降低、减弱说话人表达态度的力度或有意虚化范畴边界,模糊所传达的话语意义,暗含说话人对话语语义的不确定,或在态度上降低量级以规避话语风险及责任。 翻译主体如何运用评价资源,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中的评价语义,是评价系统和翻译研究亟须关注的重要交叉课题。而恰当翻译中国政治话语中的等级趋弱级差资源则更能彰显翻译主体在传译过程中所体现的翻译立场。本文拟基于中国政治话语汉英口笔译语料库,以等级趋弱级差资源为切入点,开展等级趋弱级差资源搭配型式的口笔译对比分析,以探究中国政治话语口笔译过程中的翻译处理异同,进而讨论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中的影响因素。 二、评价系统视域下的翻译研究 随着评价系统研究的拓展,部分学者尝试以评价系统为理论工具探讨评价资源的翻译。张美芳[13]较早探讨了译者在理解和传达原文评价语义时所表现出来的自身价值取向,认为译者与原文作者价值观差异是导致译文不忠实于原文的重要因素。在文学翻译领域,Vandepitte等[14]考察了《物种起源》第四章的两个荷兰语译本,认为两个译本在确定性和认知立场上均存在跨语际迁移,而19世纪译本更倾向于实现原文中的积极评价。也有学者从评价系统角度对白居易诗歌及其英译进行考察,发现白居易叙事诗歌的英译有增加态度资源的倾向,且积极评价和消极评价的使用与原诗存在差距[15]。在商务翻译领域,钱宏[16]考察了广告中的评价资源翻译,着重探讨了态度资源翻译迁移的影响因素。徐珺[17]则对汉英商务翻译中的态度资源及其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进行了分析,发现原文中的评价资源高于其英语译文。在新闻翻译领域,Souza①对比分析了一篇英语新闻稿件及其两篇葡萄牙语译文中的评价资源差异,详细考察了评价系统在译语中的再实例化,发现部分级差资源在译文中表现出语势增强或减弱以及从语势子系统到聚焦子系统的转换。该研究是近年来评价系统与翻译研究中较为经典的一部著作,然而研究样本仅为一篇新闻稿件,显得较为单薄,有待扩展。Pan[18]则详细分析了《参考消息》对涉华人权新闻的翻译,研究发现中译文强化了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不过对评价系统的论述及对评价资源的归类稍有偏颇,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政治话语翻译领域,评价系统的应用研究仍不多见。Munday[19]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包括政治话语在内的多类话语中评价资源的翻译,然而其关注点主要在于译者主体性,较少提及评价语义的重构及其影响机制,且对评价资源重构的研究也多限于对单篇文本的探讨。Li和Xu[20]详细分析了中国当代政治文献英译中的级差资源重构,并讨论了中国政治文献英译过程中对我国及其他国家态度的翻译迁移。Li和Pan[21]基于中国政治文献汉英平行语料库,在评价系统和意识形态对称模型综合分析框架下,以评价修饰语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了中国国家形象在英译中的重构。Wang和Feng[22]做了现有为数不多的评价资源口译重构研究,该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详细分析了“问题”一词口译过程中的译员决策选择,认为译员并非翻译机器,而是扮演着口译再语境化中的协调人角色。可以说,以上研究或多或少对评价系统在翻译中的应用做出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