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集注》的释词看朱熹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优化和推进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芝涵,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汉字汉语研究

内容提要:

《孟子集注》的释词除了大量征引赵岐《孟子章句》,还广泛撷取前代著名训诂家的经注或小学专书中的字词释义,表现了朱熹对前代训诂成果的继承。同时,朱熹不拘泥于旧注,对赵岐注的释词从注释内容、注释形式和注释词头的提取三方面进行了优化,使其更有效、精准地传达文义;因汉语词汇、语义的历时发展,朱熹对赵岐注词释的推进,实践了训诂“以语言解释语言”之旨。朱熹的释词,内容简约精练,一扫汉魏末流繁琐注经之弊端,使古朴的治经风格和“训诂说字”的治经理念在宋代得以传承和续接。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训释词义是疏通文义的基础,因此,传统训诂一直以字词释义为中心。自北宋庆历时期始,学术风气大变,诸儒治经重义理阐发而轻文字训诂,甚至直接越过经本,阐发己意。鉴于当时“六经注我”风气的不良影响,朱熹(2002:3631)对汉魏训诂予以高度评价:“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并直言(1986:1812):“某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其所撰《四书集注》因融汇训诂和理学在经注史上具有范式意义。本文以《孟子集注》的释词为考察对象,从朱熹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优化和推进三个方面探讨在宋代“经学变古”大背景下,朱熹训诂的学理意义及其在训诂学史上的价值。

      1.《孟子集注》释词对前代训诂的继承

      朱熹训释词义并非凭空臆断,而是有其训诂来源。《孟子集注》的释词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类:一,以前代《孟子》赵岐注为释义依据;二,以前代训诂名家的代表性经注为释义依据;三,以前代小学专书为释义依据。

      1.1 以前代《孟子》赵岐注为释义依据

      汉代《孟子》经注见于著作目录的有五家:程曾《孟子章句》、郑玄《孟子注》、刘熙《孟子注》、高诱《孟子章句》和赵岐《孟子章句》,但流传至朱熹时代的,仅有赵岐《孟子章句》①。清代永瑢(1965:289)以“盖其说虽不及后来之精密,而开辟荒芜,俾后来得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高度评价其筚路蓝缕之功。赵岐注为章句体例,除了单独释词,更多地是把词义嵌入句义串讲中,如焦循(2015:28)言:“叠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于当时诸家,实为精密而条畅。”因为赵岐注的先导性及释义的精当性,朱熹《孟子集注》的释词大量援引赵岐注。除了直接征引沿用②,还以赵岐嵌入到句义中的词释为依据③。对于《孟子集注》对赵岐注的继承,清代学者周中孚(1993:238)说:“即不明著赵氏,而与之同者,几于累牍。”

      1.2 以前代训诂名家的代表性经注为释义依据

      对于赵岐未注释的词或朱熹有异议的词释,朱熹会援引或参考前代训诂名家的经注,以之为释义依据,根据《孟子》文本的层次,可分为“引语词注释”和“非引语词注释”两类。

      1.2.1 引语词注释主要取自《五经正义》遴选之注疏本

      引《诗》和《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孟子论说的重要特点。朱熹对《孟子》引《诗》中的词释主要取自毛传和郑笺,对引《书》中的词释主要取自孔传④。

      (1)《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梁惠王下》)

      《孟子章句》:《诗·大雅·皇矣》之篇也,言文王赫然斯怒,于是整其师旅,以遏止往伐莒者,以笃周家之福,以扬名于天下。

      《孟子集注》:《诗·大雅·皇矣》篇。赫,赫然怒貌。爰,于也。旅,众也。遏,《诗》作“按”,止也。徂,往也。莒,《诗》作“旅”;徂旅,谓密人侵阮徂共之众也。笃,厚也。祜,福也。对,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

      本句为孟子直接引《诗》,赵岐和朱熹注释时皆指明其出处。毛传:“旅,师。按,止也。旅,地名也。对,遂也。”郑笺:“赫,怒意。斯,尽也。五百人为旅。对,答也。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曰整其军旅而出,以却止徂国之兵众,以厚周当王之福,以答天下乡周之望。”赵岐虽未单列词头来训释词义,但其所释句义大体合于毛传和郑笺。朱熹以“《诗》作‘按’,止也”释“遏”,同于毛传,以“答也”释“对”,与赵岐注不同(赵岐以“扬名”释“对”),而是同于郑笺。至于赵岐未注释的“笃”“徂旅”等词,朱熹以“厚也”释“笃”,同于郑笺(郑笺以“以厚周当王之福”释“以笃周祜”,“厚”对应释“笃”),以“谓密入侵阮徂共之众也”释“徂旅”,是取郑玄观点,把“徂旅”视作“徂国之兵众”。

      (2)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万章上》)

      《孟子集注》: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与为党。三苗,国名,负固不服。杀,杀其君也。殛,诛也。鲧,禹父名,方命圮族,治水无功,皆不仁之人也。幽州、崇山、三危、羽山、有庳,皆地名也。

      此句为孟子间接引《书》,赵岐未注释句中的人名和地名。《尚书·尧典》“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孔传:“驩兜,臣名。都,叹美之辞。共工,官称。鸠,聚。僝,见也。叹共工能方,方聚见其功。”《尚书·舜典》“殛鲧于羽山”,孔传:“方命圮族,绩用不成,殛、窜、放、流,皆诛也。”朱熹以“官名”释“共工”,以“人名”释“驩兜”,以“诛也”释“殛”,以“方命圮族”释“鲧”,同于孔传。

      1.2.2 非引语词注释主要取自汉唐久负盛名的经注

      汉唐久负盛名的经注,如《三礼》郑玄注、《淮南子》高诱注、《吕氏春秋》高诱注、《国语》韦昭注、《汉书》颜师古注、《史记》三家注、《荀子》杨倞注等,是朱熹援引作为释义依据的主要对象。限于篇幅,此处略举几例。

      (3)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公孙丑下》)

      《孟子集注》:申详,子张之子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