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说话语标记 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理论发轫于20世纪中叶,1953年Quirk在题为《随意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的演讲中提到了话语标记现象,从而拉开了话语标记研究的序幕。他提到,如“you know” “you see”等常用修饰语在信息传递中并不起作用,但具有重要功能。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篇分析、语用学和会话分析等理论的兴起,话语标记研究逐渐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话语标记研究成为热点:1987年,Schiffrin出版了《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一书,这是本领域的重要专著;接着,其他学者也纷纷围绕话语标记开展研究(如Fraser,1999)。从20世纪90年代起,话语标记研究趋于兴盛,从语用学、话语分析延伸到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与教学等方面,从共时层面扩展到历时层面。在这一领域中,主要代表性研究有Schiff rin(1987)的话语连贯、Fraser(1999)的语法—语用、Blakemore(2002)的认知推理等。对话语标记的历时研究是语法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代表性人物是Traugott。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分别于1986年、1990年和1998年以专题特辑的方式刊发了话语标记领域的研究成果,此后还陆续发表了众多话语标记的研究论文。进入21世纪,随着语言学、认知科学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深入,话语标记理论不断将上述学科理论融入自身研究,由起始的个案研究转向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同时注重跨语言对比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此,Linguistics期刊于2011年推出了话语标记研究专刊,从语法化、语用化、主观化与交互主观化视角探讨语用—话语标记研究相关理论问题。 近年来,互动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话语标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持,如互动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重点是问与答以及如何反应,Heritage(2002)研究了英语反应标记“oh”(哦),为话语标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话语标记理论被介绍到国内后,很快引起了国内学者关注。学者们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对汉语话语标记的定义、产生、来源、分类、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多部全面研究话语标记的专著,如刘丽艳(2011)的《汉语话语标记研究》、曹秀玲(2016)的《汉语话语标记多视角研究》、张黎(2017)的《汉语口语话语标记成分研究》等。同时,更多学者围绕某个(类)特定的话语标记展开研究,相关专著有李先银(2017)的《现代汉语话语否定标记研究》、李治平(2015)的《现代汉语言说词语话语标记研究》等。孙利萍、方清明(2011)从语用功能角度列举了17类汉语话语标记,其中“言说型标记”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原因是汉语话语标记中有相当部分含有“言说词”,如“你说”“我说”“你还别说”“不是我说你”“我告诉你”等,这类标记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话语标记研究中,对言说话语标记的个案研究也非常多,如董秀芳(2003/2007/2010)就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X说”“别说”“我告诉你”等言说标记。我们也注意到,同是言说话语标记,上述结构的功能却不尽相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将针对话语标记中言说类标记的主观性问题展开讨论。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指语言含有说话人本身表现自身印记的一种特性,包括感情、态度和立场。语言的这一特性很早就被Jakoboson、Halliday和Lyons等语言学家所关注。1992年,语言“主观性与主观化”专题讨论会在剑桥大学举行,会后由Stein & Wright(1995)主编出版了论文集《主观性与主观化:语言学视角》(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该论文集中的首篇文章是Edward Finegin的《主观性与主观化引论》(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该文对语言主观性这一语言学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推动了语言主观性研究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主观性与主观化成为其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两大研究范式:一种以Langacker等为代表,注重从共时、认知角度进行研究;另一种以Traugott等为代表,注重从历时、语用角度进行研究。 我们可以认为话语标记是主观化的结果或是主观性的标记,因此主观性也是话语标记的重要研究内容。话语标记研究,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无论是共时的还是历时的,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主观性。研究者也注意到话语标记主观性的差异,如张旺熹、姚京晶(2009)研究了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关注话语标记主观性在话语标记形成或使用功能上的作用,如乐耀(2011a)认为“不是我说你”这类话语标记就是在主观性与语用互动作用下形成的。 本文主要探讨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言说话语标记”指含有“说”“讲”“提”“告诉”“道”“言”“语”等“言说”动词的话语标记(如“别提”“我告诉你”等)以及隐含言说动词的话语标记(如“一句话”等)。我们用“言说话语标记”而不是“言说义话语标记”,是因为二者的含义不一样。“言说义话语标记”相对“言说话语标记”内涵较为单一,其范围局限在“言说义”,而“言说话语标记”不局限在“言说义”,如“说”除言说义外还有其他义,所以“言说义话语标记”实际上就是含有“说”的话语标记,而“说”的含义不仅仅是“言说义”。 关于言说话语标记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将言说话语标记作为一个类别进行研究,二是进行言说话语标记的个案研究。前者从言说义话语标记的构成、分布、形式与句法语义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代表成果有孙利萍(2012/2015)、杨才英和赵春利(2013)等。后者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且深入,代表成果有董秀芳(2003/2010)、乐耀(2011a)、侯瑞芬(2009)、盛继艳(2013)、钟玲和李治平(2012)等,李治平(2015)还出版了研究言说话语标记的专著。这些研究从来源、主观性等不同角度对言说话语标记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往往更多关注话语标记的作用,尤其是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对其主观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话语标记主观性的差异性,但大都没有明确意识到话语标记主观性存在的等级序列。为此,本文试图以言说话语标记为考察对象,发掘其主观性等级差别,为进一步对话语标记主观性等级序列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启发,以期引发新的思考,并真正实现话语标记主观性序列构建对国际汉语教学等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