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历史基础与研究方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谨,文学博士,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南山,艺术学博士,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北京 102209)。

原文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戏曲诞生以来,与戏曲表演美学相关的资源与论述极其丰富,但建构戏曲表演美学的完整体系还需要努力。古往今来的戏曲理论家、美学家对戏曲表演理论的深入研究,是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的坚实基础。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的重点,是更好地归纳、总结戏曲表演的特色,从中提炼具有美学意蕴的范畴,使之既符合中国戏曲表演特点与规律,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戏曲表演理论。这就需要在方法论上体现美学特有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理论格局,从戏曲艺术本体出发,发现内在地蕴含于不同时代戏曲表演和欣赏中的审美意识,立足舞台表演和观众欣赏的实际,将抽象的美学原理落实到具体的艺术语汇层面。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戏曲表演研究是戏曲艺术研究的核心,戏曲表演美学是戏曲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建构是戏曲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同时也将引领和带动戏曲研究向纵深发展,是戏曲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总结,构建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戏曲表演美学体系,既是全面总结丰厚的戏曲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推动戏曲艺术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构建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戏曲表演美学体系建构有助于深化对戏曲艺术的认识,拓展中国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度。中国戏曲以古老而成熟的艺术形态卓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精美的表演形式和独树一帜的美学特征,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是中华文化艺术精神的杰出代表之一。建构完整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需要从美学高度研究并提炼中国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和规律,揭示戏曲健康发展的规律,提升戏曲研究的整体水平。

       构建和完善戏曲表演美学体系,不仅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戏剧艺术对世界表演艺术的独特贡献,同时可对人类戏剧艺术的普遍规律进行美学总结,提供极具价值的中国内容。长期以来我们在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总结与阐述方面的不足,导致戏剧美学理论鲜少涉及戏曲,这成为世界戏剧理论与美学缺乏完备性和普遍性的主要原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构建和完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完成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整体性研究,以精准的学术话语向世界各国戏剧学者阐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独特的美学特征,改变戏曲在世界戏剧体系中的缺席现象,对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戏剧学者的交流与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

       完整、全面构建戏曲表演美学体系,还将有助于深化对戏曲表演多元形态的认识。戏曲内在的丰富性,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多面向的演变及地方戏的不同表演艺术形态体现出来的,而此前的戏曲理论与美学阐述大多偏重于京剧或昆曲的表演,忽视地方剧种特有的风格和特色的现象时有所见。只有通过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发展进行具有历史深度与地域广度的梳理,才能突破由文人视野和城市观众审美趣味垄断的戏曲美学观的局限,将各地尤其是那些传播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的表演纳入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的视野。这样的研究,将明显充实与加深对戏曲美学的理解。

       在戏曲研究领域确立以“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为核心的理论格局,将为戏曲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方法,引领学术话语,有效增强戏曲创作和研究的民族特色与整体性,开拓新的戏曲史观与学术史观的整合性研究。戏曲表演体系的研究不仅是美学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正确的戏曲理论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的引导。表演作为戏曲抒情叙事最重要的载体,其形态与演变始终在戏曲艺术领域有特殊的重要性。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戏曲表演美学体系,戏曲创作和演出才有可能沿着正确与健康的道路前进。尤其是现当代戏曲发展进程中诸多背离戏曲表演美学原则的现象泛滥成灾,却得不到戏曲理论界及时回应的严峻局面,更令人深感建构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迫切。因而,推进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戏曲表演体系的研究将有效促进戏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精华既蕴含在戏曲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同时,在理论上把握与认识这一体系又可以反过来积极促进戏曲教育的健康发展。各地的戏曲教育机构只有充分把握了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才能更好地选拔学生,设置专业教学课程,遵从戏曲特有的表演美学规律,为戏曲培养优秀的表演人才,推动中国戏曲向前发展。

       此外,戏曲表演艺术美学体系研究,还将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彰显和提升国家软实力,为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传播提供极为有效的手段和内容;尤其是戏曲表演美学的海外认知这一视角的开拓,足以对新的戏曲海外传播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构建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历史基础

       自戏曲诞生以来,与戏曲表演美学相关的论述并不稀缺,既有蕴含在大量戏曲表演和欣赏实践中的戏曲表演美学观念,也有相当多的相关文献。尽管相关资源十分丰富,却并未形成完整、系统的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然而,这些闪烁着戏曲表演美学的真知灼见和多年来前辈戏曲理论家、美学家对戏曲表演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当前构建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艺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戏曲表演艺术成熟的同时,戏曲表演美学也已经进入成熟与自觉阶段。然而如前所述,相关的理论、观念散见于前人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理论、研究和评论中,缺乏整体性的理论归纳,并未有系统化的表述。但这样的归纳与表述,不能离开戏曲表演的历史脉络。因此,通过对戏曲表演史的研究,探索与寻找贯穿于中国漫长的戏曲发展进程中和分布于各广袤地域的各剧种表演演变过程中的戏曲表演美学规律,是建构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的核心工作。从目前的情况看,除京剧表演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昆曲的表演有较丰富的文献外,对各剧种与京昆一体又有差异性的表演美学规律的总结,还有待于开拓。因此,中国戏曲表演美学体系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草创时期。

       (一)近现代戏曲表演美学研究的基础与萌芽

       近代以来,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根据各个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中国近现代戏曲表演美学的基本研究状况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从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为第一个阶段,这是中国戏曲表演美学研究的初创期。这一时期正是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崛起与繁盛的时期,也是近代以来戏曲表演出现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从北京、天津到上海、武汉、广州等遍布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演出频繁,名角辈出,涌现了一批具有深厚表演积淀和突出个人风格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尤其是以谭鑫培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及各地方剧种的名家。他们在表演上既受昆曲所代表的传统文人审美趣味的深刻影响,同时为适应当时各社会阶层与不同地域观众的爱好与需求,又有新的追求与变化,由此形成了新的更多元的表演美学追求,并且开始有学者对之展开最初步的阐述与总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