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朝的“从人欲”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民生(1956- ),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河南 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从人欲”是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历代统治者不同程度地实行,尤以宋代最为突出,理论上奉之为治国理念,行政上落实于多方面。宋儒认为“从人欲”是天命的要素、国家兴亡的首要条件和治理的前提,常以此劝谏皇帝。对此,真正重视并实行的是宋仁宗。本着这一基本精神,宋政府历来推行抑强惠民政策,官员甚至以此为荣,与地主富户作斗争,以维护百姓的利益,以至于有士大夫为富室鸣冤叫屈。朝廷似并非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从人欲”落实到诸多方面,尤以社会保障、与民同乐、听取民众意见等方面为史所罕见。“从人欲”是有条件和节制的,否则会导致政教失常。理学家强调的“灭人欲”,与传统政治理念的“从人欲”中的“人欲”并非同一概念,但不免混淆。宋代的“从人欲”国策给人民带来宽松,是宋代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的政治基础,值得赞扬。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21)01-0080-10

      民本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中一个古老的观念,即民众乃国家之基础。其中包括肯定民众的自然欲望,鼓励民众追求其应得利益,继而强调治理国家须遵从民意。这一理念,由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归纳为“从人欲”。同时还有其他表达,如“从民欲”“便民欲”“同民欲”“顺民心”“顺民意”“徇人心”“徇民心”等,都是一个意思。

      从历史记载看,“从人欲”之说最早源自夏朝。《尚书·五子之歌》记述大禹之戒,开篇即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告诫后代君主,民众可亲近而不可小看,他们是国家之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安宁,甚至强调天下的愚夫愚妇皆能对君主取胜。此为民本思想的基础。具体到“从人欲”概念,也出自《尚书》。《尚书·泰誓上》载:“人之所欲,天必从之。”此为周武王在孟津大会诸侯准备伐商时所作的舆论准备,即把人欲、天意和统治联系在一起,人欲是首要的。以后的典籍继承了这一理念。《周易》“坤下兑上”条谓:“坤顺,兑说也。上顺民心以说之,民亦顺上以说,其政令上下皆顺以说,上以是聚,下以是从,此合二体而言萃也。”[1](P152)“震下兑上”条云:“言圣贤在上,既得天下之悦豫,必皆乐而随之也。然谓之随者,兑上为说,震下为动,是圣贤动顺民心,则天下皆悦,乐而随之也。”[2](卷4,《随》)其意均为如统治者顺应民心,民众自然会跟随。春秋时,管仲直接指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3](P2)政务之兴废,取决于是否顺民心。孔子的政治思想继承了此前的民本观,但没有明确的概念提出。其继承者孟子在这方面高出一筹,《孟子·尽心下》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离娄上》又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把人民放到首位,国家和君主排在其后,是非常先进的理念。

      在以后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帝王大多对“从人欲”之说在理论上尊崇,在行动上有所缓急,其中以宋代最为积极。因事关重大,且未见专论,遂不揣冒昧,试鄙言俟教。

      一、宋儒的阐发及君臣的互动

      (一)宋儒的阐发与运用

      “从人欲”一词,既是理论,也是实践;既是学术,也是政治。故而其在宋代成为热词,为学界、政界广泛运用。概括而言,大体分三点:

      其一,“从人欲”是天命的要素:“大抵合理义、顺民心、时至几得,则为天命。”[4](卷6,《周书》)胡瑗云:“圣人能以豫顺民心,又合乎时,虽天地之至高至厚,尚亦不违。”[2](卷4,《豫》)只要适时顺民心,天地之神也不违抗。

      其二,“从人欲”是国家兴亡的首要条件:“且夫英雄崛起,将以成当世之大业,其道有三,而戕害其敌不与焉。一曰顺民心之所向以为已资,二曰据形势之地以为根本,三曰求当世之奇才以为任使。”[5](卷下,《范增》)朱熹之父朱松有类似说辞:“自古天下国家兴亡有至计,而国势之强弱,兵力之盛衰,土地之开蹙不与焉。一曰顺民心,二曰任贤才,三曰正纲纪。”[6](卷8,《试馆职策一道》)林之奇云:“能顺民心之所欲者,而利导之,故能定天下难定之业,断天下难断之疑。”[7](卷19,《盘庚下》)意谓只要顺应民意,即可成大业,解大惑。

      其三,“从人欲”是治理的前提。司马光言:“夫为政在顺民心,苟民之所欲者与之,所恶者去之,如决水于高原之上以注川谷,无不行者。”[8](P990)程颐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9](P531)陈渊云:“古语有之,凡举大事,必顺民心,民心所向,天意从之。而得民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矣。”[10](卷18,《与王帅》)顺民心即得到民心,办法就是按照民意制定政策,让民众富裕、安稳。范仲淹专作《政在顺民心赋》(特别题注:“明主施政能顺民欲”),赋云:

      王者广育黔首,诞布皇明。阐邦政而攸叙,顺民心而和平。振穷恤贫,必俯从于众望;发号施令,实允协于群情。……以谓逆其民而理者,虽令不从;顺于民而化焉,其德乃普。……彼患困穷,我则跻之以富庶;彼忧苛虐,我则抚之以仁慈。于以见百姓为心,万邦惟庆。无一物不得其所,无一夫不遂其性。所以感其和气,所以谓之善政。故得上下欣合,莫闻不协之谋;遐迩悦随,每睹易从之命。岂不以政者为民而设,民者惟政是平。违之则事悖,顺之则教兴。乃古今之必重,实圣贤之所能[11](P503—04)。

      此赋为文学作品,虽没有提出新的理念,但范仲淹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呼吁皇帝以顺民心为根本,具体就是恤民、富民、保民、安民,即爱护百姓,使之富裕安定。刘敞作有《下令如流水赋(以令顺民心如流水矣为韵)》[12](卷1),表明了宋人对此的强调与重视。

      “从人欲”既然如此重要,便成为宋代士大夫赞颂皇帝的常用词。例如,彭汝砺在《论饥疫乞罢上元放灯奏》中对宋神宗言:“臣知陛下有尧舜之仁爱恭俭,园圃无非时之游幸,倡优无过误之恩宠,一朝之乐,决非陛下之所固欲也,亦将同民欲而已。”[13](P1000)这是具体的“同民欲”。王岩叟上书宋哲宗言,“伏惟陛下即位以来,上合天心,下从民欲”[14](P9258)。此为笼统的“从民欲”。苏籀赞宋高宗道:“故夫宵衣旰食,疚心焦思,无退托苟且之失,拯溺救焚,示天下以能有为,皆所以急民欲也。”[15](P133)类似赞颂,不过是官样文章的阿谀之词,常用来作为铺垫用语和提醒皇帝遵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