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SR模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研究

作者简介:
白钰,冯均科,王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财会月刊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指出,各国最高审计机关(SAIs)对降低灾害风险和灾后援助进行审计,有助于限制灾害的影响,提高援助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在事件爆发前,如何有效地开展预防审计,加大事件爆发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对于及时、有效地预防并化解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至关重要。在事件爆发后,通过专项审计,推动应急资金、物资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防止事件的扩散蔓延或二次爆发及由此引发的次生、衍生事件,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党和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PSR模型,从突发公共事件的视角,对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方式和路径进一步展开研究,以发挥国家审计的“体检”作用,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PSR模型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可行性

      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DavidJ.Rapport等于1979年提出的Stress-Response框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该模型阐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P)、自然环境状态(S)和人们应对自然环境变化而采取的响应措施(R)。目前关于PSR模型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研究较少,高静美基于PSR模型对灾前审计评估系统进行了论述。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将突发公共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是由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如事故灾难)或二者共同(如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因素(如社会安全事件)引发的。这些风险因素会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P),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财产状况、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秩序(S),因此相关责任主体会做出颁布政策、实施项目、开展应急救援活动、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等响应措施(R),以预防事件的发生或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R-P),减少对公共安全带来的危害(R-S)。

      国家审计具有“免疫系统”功能,针对突发公共事件,通过对资源环境、民生项目、财政支出等进行审计,对该事件的风险压力进行识别、评估,及时预警,发挥预防功能;通过对信息的评估和鉴证,真实客观地呈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态,揭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响应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揭示功能;通过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政策的落实、应急活动和项目的实施、物资和资金的有效利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发挥抵御功能。上述三种功能相互促进,贯穿于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国家审计的“体检”作用,即:评估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因素及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查病”;采取响应措施,及时“治已病”;提高应急管理能力,有效“防未病”。

      可见,国家审计对各责任主体在维护公共安全方面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压力(P)、责任主体的响应措施(R)及公共安全状态(S)的相关信息进行审计鉴定,从产生的原因(P)、导致的结果(S)及响应措施(R)三方面揭示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公告、建议等方式将信息传递至各责任主体,促进其整改完善,以预防事件的发生或降低灾害损失,使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状态,这是一个动态、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据此,基于PSR模型和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绘制图1。

      

      二、基于PSR模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理论框架

      本文将突发公共事件分成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管理重点、审计目标不同。因此,以审计目标为逻辑起点,依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内容,基于受托责任理论确定审计主体,并对实施过程中的审计规范进行构建。

      1.审计目标的设计。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目标可以分为总体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审计依附于治理者并为治理者服务,在我国,人民群众是终极的国家治理者,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审计加大对风险因素(P)的揭示力度,推动应急管理措施(R)的高效实施,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包括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等(S)。各阶段具体目标为:在预防预警阶段,将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常态化,通过审计识别风险因素(P),促进完善预防预警、备灾等措施(R),达到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或减少灾害损失的状态(S);在应急处置阶段,通过开展非常态化的专项审计,推动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R),降低该事件及其次生、衍生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P),达到危机解除的状态(S);在恢复重建阶段,通过审计有序推动恢复与重建响应措施的实施(R),达到经济社会常态化运行状态(S),同时预防相关事件的风险因素(P)。

      2.审计内容的界定。

      (1)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压力审计。风险压力审计是识别突发公共事件风险因素的过程。对于自然因素引发的事件,可以根据该地区的地理特征、灾害发生频率、灾害类型等选择审计内容,对风险压力进行识别。例如,对于地震灾害多发地,可以加强对房屋建筑物等项目安全性(施工质量、抗震能力、安全通道设计等)的风险压力审计。对于人为因素引发的事件,可以对高风险企业在生产、储存和运输等过程中的合规性,技术开发、应用过程的安全性,各类资源开发保护情况、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风险压力审计。对于社会因素引发的事件,可以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医疗与教育等公共服务状况、地区基尼系数等情况,对地区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对民生项目、社会保障政策的贯彻落实、财政收支等进行风险压力审计。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审计机关还可以通过对舆情热点、“互联网+督查”反映的焦点问题、热线投诉等的关注识别风险压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