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对拉美地区文化政治的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维谦(1987-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长沙 410083)。

原文出处: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内容提要:

在拉丁美洲,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跨越了文化差异而得到广泛传播。本文从政治学、军事学、传播学等角度深入分析毛泽东思想在拉美地区的传播轨迹,总结其发展规律,追溯成因。同时,结合拉美地区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从思想理论、政策主张、组织状况和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以秘鲁“光辉道路”为代表的拉美毛主义政党与组织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毛泽东思想在拉美地区的本土构建,并总结其中的历史经验。虽然冷战结束后拉美毛主义浪潮回落,但是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兴左翼力量的强势崛起,毛泽东思想作为最具有革命性的伟大思想体系又重新回到拉美政治精英的视野里,为他们争取民族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引。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历史性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致力于实现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一种精神象征,具有长久的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跨越了文化差异而在拉丁美洲得到广泛传播。目前,学界对毛泽东思想在拉美地区传播的起源和发展基本是以该地区现代化模式的历史演变作为分期依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初,拉美共产党以及文艺界左翼知识分子对毛泽东思想的逐步引入以及广泛宣传;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拉美地区毛主义政党与组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至今,拉美地区左翼浪潮回落,各界人士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趋于理性。

       一、毛泽东思想的逐步引入以及广泛宣传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一些无产阶级形成比较早的拉美国家,不少进步人士主动向本国人民介绍毛泽东思想并宣传其世界意义。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西文版毛泽东论著多为单篇著作的汇编本,或者作为节选出现在国际共产主义思想理论的“文选”以及“文库”里。拉美地区最早译介的毛泽东著作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1938年由智利出版社“莱夫扎茹”(Lautaro)编译出版。1949年之前,在拉美地区流传的毛泽东论著品种不多,几乎没有详细的译注、解说和评价,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者寥若晨星。由于对中国缺乏充分了解,加之当时难以掌握完整的文献资料,这一时期拉美地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关于毛泽东的研究都缺少深入透彻的分析,大部分是经验性的直观判断,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60年代是拉美地区政局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二战后世界形成新的格局,拉美各国政府在冷战的东西方冲突中也开始探寻本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中的地位和出路。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拉美地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高峰时期。为了从根本上挑战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强国的意识形态霸权,拉美各界进步人士将目光投向了红色中国。在看到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拉美共产党员和思想界、文艺界、左翼知识分子期望在毛泽东思想里获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灵感和启发,为本国革命实践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在毛泽东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阿根廷和哥伦比亚两国的共产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拉美地区,这两个国家的共产党员最早接触到毛泽东论著,并尝试将其与本国的社会实际结合起来指导革命斗争。

       阿根廷是拉美地区最早成立共产党的国家。1918年1月,该国社会党左翼力量成立了阿根廷国际社会党,并于两年之后正式更名为“阿根廷共产党”(Partido Comunista de Argentina)。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相同的政治立场,阿根廷共产党(以下简称“阿共”)就对中国共产党保持密切关注。1945年阿共的领导层利用党报《方向》(Orientación)向阿根廷民众介绍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各族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同时斥责美帝国主义对中共采取的敌视态度,并预言中共必将赢得最后的胜利。②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共对中共和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新中国的成立使阿根廷的共产党员们激动不已,他们表示“10月1日将永远铭刻在人类历史的丰碑上,这是伟大的一天,意味着自由、进步和社会主义的到来”。③1949年1月至10月期间,阿根廷国内关于中国革命的胜利经验、中共领导人生平及其政治理念等方面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达到一个小“高潮”。

       195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建立10周年,阿共积极策划和组织了相关的纪念性活动,并将毛泽东论著的宣传介绍列为活动的重点。阿共扶持的左翼报刊《时间》和《文化笔记》以全党开展学习毛泽东思想为契机,分别采用纪念特辑的宣传报道方式来介绍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梳理毛泽东政治生涯经历的风风雨雨、宣扬毛泽东思想,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和普适价值。④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引入阿共的标志是1960年《向新中国致以问候》一文在《新时代》月刊上的发表,作者是阿根廷著名的政治家维克多·科多维拉(Victorio Codovilla)。《新时代》杂志是阿根廷20世纪50、60年代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权威理论杂志,大量登载有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章,被公认为拉美地区左翼力量的文化阵地。⑤在这篇文章里,科多维拉表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新中国的成立不仅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同时也壮大了国际共运的力量,鼓舞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他特别指出,毛泽东思想对拉美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学习毛泽东思想有助于创造性解决在拉丁美洲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革命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⑥《向新中国致以问候》一文在阿根廷共产党员以及党外同情人士之间引起很大反响,点燃了他们研读毛泽东论著的热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