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奈特对毛泽东思想肖像的重构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馨、尚庆飞,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 210046)。

原文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如何看待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统性”问题,构成了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问题域”。尼克·奈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结合毛泽东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运用,进一步确证了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普遍规律性与民族特色的特殊规律性相统一的有机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中国语境中进一步运用和发展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对奈特关于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提示我们,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进行“时代性解读”和“在场性重构”。这就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维度出发,从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做出具体历史的、动态开放的解读,始终站在时代与学术的前沿,对新出现的现实问题及时做出理论概括,从而建构出切合中国具体发展实际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指涉的是毛泽东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以来,时代主题的变更、阅读对象的变化、政治情境和知识语境的变迁,加之毛泽东著述的大量出版以及毛泽东所具有的恒久影响,使得西方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肖像的勾勒呈现出如“棱镜”①一般的多元化样态:从20世纪30年代侧重于新闻传记报道,到20世纪50-70年代成为“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争论的核心,再到后毛泽东时代渐进发展为西方左翼资本主义批判的政治表征和理论热点。这也意味着,在不同时空语境中不断重新审视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在这一思考过程当中,如何看待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如何看待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正统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张力关系,构成了尼克·奈特再思毛泽东思想肖像的关键一环。本文试图通过解析尼克·奈特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研究,为推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若干主题的当下再思考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统性

       长期以来,毛泽东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国外毛泽东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域。但纵观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正统与否的判断,其背后关涉的实质问题即对“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当下的毛泽东研究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未对“正统”的概念进行系统性和历史性的追问和研究;二是忽视了对“何谓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缺乏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进行明确定义;三是不同学者以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主观预设为研究基础。这一研究范式直接导致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原则的“不同”的强调,越过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意涵的关注与深拓,进而也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简单机械地主观勾勒与漫画化。

       何谓“正统”?据《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载,“正统旧时指的是封建王朝先后相承的系统,是指党派、学派等从创建以来一脉相传的嫡派”②。“正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合法性”的逻辑表征。而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则可以理解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权威性”原初理论以及一脉相承的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的逻辑构架,具有解读文本的忠实性、解读范式的权威规定性、意识形态的权威代表性等特征。欲知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否符合正统,首先要思考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是什么这一根本命题。这一命题同样关涉如何对待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对此,一种态度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观点与结论的拥趸,甚至将其置于神龛之中加以顶礼膜拜,进而追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静止性”与“绝对性”;另一种态度则是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幽灵化”或者说“非本质化”。正如福柯所说,“对我来说,马克思并不存在。我指的是围绕着一个专有名词建立起来的实体,既指向某一个人,又指向他的著作的总体,以及从他延伸出来的一个无限巨大的历史过程”③。

       究竟以何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统性?尼克·奈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探讨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必要性在于,“肯定马克思主义存在正统,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追踪和评估概念的谱系,把握其内部概念的联系”④。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探讨与溯源,一方面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逻辑表征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梳理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多重面相,为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提供评估、批判、矫正和反思的基本参照系,为深刻认识和把握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思想史定位提供理论基础和比较中介。其二,奈特强调指出,所谓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经典解读背后实质上是政治权力的让渡与轮替。而在极端形态之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性”的宣扬与标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治意识形态层面的权威性,进而将其打造成维护政治合法性的工具。而这种政治性的强势需要也逐渐淹没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信仰。“正统性是一种带有权力的解读,反过来,又可以增加权力的正统性,权力是不稳定的,所以真理的传递让位于权力的传递。”⑤其三,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正统是一个具有动态效用的存在,定义正统的标准也是具体历史、动态开放的,“‘正统’是一种建构,是被历史地、政治地创造出来的信念”⑥。马克思主义本身内蕴辩证批判性本质,具有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发展、自我革新的理论特质,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在具体实践中,在自身逻辑张力所许可的范围内加以“与时俱进”。“马克思的辩证法更是开放性的,没有止境:只要主观因素是与客观因素相统一的,理论便总是与实践不断地相互影响,并不断发展。”⑦而这一辩证特性也内在预设了毛泽东将这一脱胎于西方文明、生发于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般规定性应用到东方落后民族国家这一特殊场域的内在必然逻辑,进而也预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行逻辑和基本走向。这一过程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理的简单“位移”和“文本旅行”,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这一特殊时空场域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动态观照或者说同频共振的辩证过程。

       二、毛泽东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具有重大思想史意义

       有学者指出:“毛泽东研究不仅是一个中国问题,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历史含义;不仅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影响,而且也体现出中国历史和思想传承的连续性。”⑧毛泽东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思想史意义,构成了奈特重构毛泽东思想肖像的基本前提和理论动因。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正统性的探讨与思考,就成了奈特重思毛泽东的关键“切入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