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0年度学术报告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建新,胡鹏林,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周建新,法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文化研究;胡鹏林,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化产业研究。

原文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影响,中国文化产业学术研究总体上关注疫情下的文化产业困境、突围和高质量发展。在学术热点方面,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直播、电竞和短视频等主题研究成果较多,反映了学术界对社会热点、产业困境、文化科技和新业态的广泛关注。在文化产业基础理论、产业业态、企业园区、产业政策、区域文化产业等方面,研究成果越来越关注概念要素、细分领域、产业链条、产业立法、区域协同发展等主题。在文化产业年度报告方面,尽管成果数量有所下降,但成果逐渐规范化,成为学术界的年度必读书目,也成为政府决策参考和企业发展指南。在文化产业会议和期刊方面,学术会议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在线化、热点化、创新化等特色;学术期刊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高质量论文的刊发,并通过新媒体传播,受到政、产、学、研等各界的普遍关注。2020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转折点,未来需要继续引导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进程,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业态的研究,增设文化产业博士点,加强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引领。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21)01-0054-13

       一、2020年文化产业研究概况

       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研究整体呈现出研究成果总数下降、产业理论和学术史成果增加、关注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反思文化产业发展弊端、探寻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机遇等研究格局。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出版文化产业学术专著64部,中国知网以“文化产业”为主题词的论文有1587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214篇。

       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成果总数继续下降,学科意识逐步提升,文化产业基础理论和学术史研究成果有较大增加。(2)紧密围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带来的冲击影响,学者们深入研究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围绕疫情带来的问题展开多层次、多业态的跨界研究。(3)反思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文化治理、文化堕距、风险防范等问题,并且针对文化产业现实问题,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解决路径。(4)探寻文化产业和旅游、科技、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融合发展问题,提出各种跨界融合发展的构想,并希望以此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5)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及其他各类学术活动,呈现网络化的新特征,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网络会议的方式举办各类学术活动,成为2020年开创的新兴学术潮流。(6)文化遗产活化研究逐步受到学界重视。关于民族文化遗产转化、特色小镇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受到普遍重视。多数研究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文化遗产创造性发展等角度,探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问题。(7)受疫情影响,文化产业新业态问题颇受关注。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成为重大命题,文化产业数字化成为重点关注对象。随着5G时代的到来,电子竞技、二次元文化内容生产、媒体融合、科创电影产业、虚拟空间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等现象颇受关注。(8)关于文化产业本质的再思考问题仍旧受到关注,讨论文化产业本质问题对加深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拓展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重大意义。(9)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研究话题持续升温。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文化产业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被重视,从何种层面解决问题也是此领域所要面临的挑战。

       二、2020年文化产业学术热点透视

       文化产业的研究内容和学术形式在2020年出现较多新变化,学术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因而也出现诸多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发展、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直播电竞和短视频等新业态研究方面。

       (一)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的年度焦点,疫情对影视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业态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给数字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主题。据统计,2020年直接探讨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论文有26篇,多数论文最终都指向后疫情时代的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新兴数字文化产业。张胜冰和关卓伦讨论了新冠疫情下文化产业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认为转变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形成新的“数字文化产业”业态,从而带来线上消费大幅度增长并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显得尤为必要[1]。在陈娴颖等学者看来,疫情之下的数字文化产业出现快速扩张的数字平台和不足的优质内容之间、现存的数字鸿沟和亟待开发的下沉市场之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结构性困境,要想解决困境,必须在跨界合作与技术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流量变现与增强黏度、数字普及与触网下沉、加强贸易与文化出海5个方面实现突破。在后疫情时代的文化消费方面,范周提出文化消费新形态,认为这种新形态是由基于实物消费、服务消费转化和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构成,其趋势表现为大众消费回暖倒逼市场扩容、科技应用延伸文化业态边界、触底反弹加速市场洗牌、线上线下消费双轨并行进入常态化、多元场景开辟消费新空间、消费客群的细分市场成为新蓝海等方面[2]。杨晓东和崔莉认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驱动因素,催生数字文化消费的激情,能够帮助数字文化产业激发新动能[3]。有学者还提出疫情之下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应当转向“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以及“传统文化产业的经营互联网化”等方向。

       此外,各地学者针对疫情对北京、上海、湖北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和疫情严重地区的影响做了深度调研,总结分析了疫情如何改变文化产业形态以及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化疫情形势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二)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科技部等六部委于2019年8月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国文化科技产业进入新的阶段。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研究论文超过50篇,主要集中在5G、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这些新技术不仅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还催生了诸多文化新业态,包括沉浸式体验产业、云游戏产业、电竞直播产业等。花建认为沉浸式体验是文化与科技融合形成的一种新业态,是一种以空间造境为核心业态、依托数字化准客体而建立起来的体验活动,让观众从真实的体验进入虚构的世界,传达了创作者对于自我、万物、世界、宇宙等的新解读和新表达[4]。杨睿博和刘伟以大湾区为研究案例,讨论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总态势、行业特征以及总体成效等问题,指出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基本条件以及“数字化”发展的方式[5]。有学者提出全球竞争下5G技术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新变,认为在5G技术背景下,文化产业将在数字创意设计、数字影视、网络直播、移动短视频、数字全媒体、数字艺术、智慧旅游等方面催生大量新思路、新举措、新形式与新业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