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军部西进战略的形成与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祝曙光,1957年生,苏州科技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日本的北进、南进战略,忽视了日本的西进战略。西进战略以“回教工作”为核心,继伪满洲国、伪蒙疆政权之后,企图在中国西北地区策动建立第三个傀儡国家——“回教国”,建立一条以日本为核心的“反共长廊”,割断苏联与中国的联系,断绝国际援华通道,挑拨中国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分裂中国,并越过中亚控制伊朗和土耳其,与德国、意大利在欧洲、北非等地的占领区域接壤,从而使法西斯轴心国家的统治区域连成一片。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爱国人士的抵抗,使日本军部的西进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日本的北进、南进战略,忽视了日本的西进战略。西进战略以“回教工作”为核心,继伪满洲国、伪蒙疆政权之后企图在中国西北地区策动建立第三个傀儡国家——“回教国”,分裂中国,并越过中亚控制伊朗和土耳其,建立一条“反共长廊”,割断苏联与中国的联系,与德国、意大利在欧洲、北非等地的占领区域接壤,从而使法西斯轴心国家的统治区域连成一片。日本军部西进战略隐蔽性强、酝酿时间长,战略实施重点不断变化,呈现错综复杂的特征。

      日本与土耳其关系溯源及军部西进战略的初步形成

      早在奈良时代(710-794),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就沿着丝绸之路通过中国传入日本,奈良正仓院保留了大量从西域传入日本的具有鲜明伊斯兰风格的文物。2016年10月5日,在奈良平城宫遗址出土的“天平神护元年”(765)木简中有“破斯清通”的人名记录。经考证,“破斯”即“波斯”,是当时在“大学寮”工作的波斯人。《续日本记》记载:“(七三六年)十一月戊寅,天皇临朝,授唐人皇甫东朝、波斯人李密翳等阶位。”李密翳是否是穆斯林已无法考证。1275年,元朝向日本派出了5人使节团,其中2人为穆斯林,他们劝说日本归顺,激怒了镰仓幕府,5人惨遭杀害。①从此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穆斯林再未踏足日本列岛,日本与伊斯兰世界处于隔绝状态。

      明治政府成立后逐渐与伊斯兰世界建立联系。1876年,日本驻英使馆书记官中井弘经俄罗斯、土耳其、埃及回国,途中对伊斯坦布尔进行了非正式访问,拜会了奥斯曼帝国外务大臣,这是日本外交人员首次访问土耳其。1880年,以吉田正春为首的日本使节团出访伊朗,并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和巴格达停留。1887年,日本小松宫彰仁亲王在访问欧洲返回国途中,抵达伊斯坦布尔,受到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接见并为其举行盛大宴会,彰仁亲王向哈米德二世赠送了明治天皇的礼物。1890年6月,土耳其亲善使节团奉命乘坐军舰“埃尔特鲁号”访问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明治天皇接见了使节团,并接受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授予的土耳其最高勋章及各种礼品,明治天皇还亲自设宴款待使节团。土耳其军舰搭载的亲善使节团通过苏伊士运河后,先后停靠亚丁、孟买和科伦坡,受到当地穆斯林的狂热欢迎。当时伊斯兰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或影响之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要求船员和亲善使节团成员,每周五下午,在停泊港口的清真寺与当地穆斯林一起举行集体“主麻拜”,彰显土耳其国威和在伊斯兰世界的正统地位。②这一场景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在1875年,明治政府就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与土耳其缔结条约关系。但是,1878年前后日本掀起了自由民权运动,修改不平等条约是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诉求之一。日土缔约建交工作随之陷于停顿。

      1892年,日本驻德公使青木周藏赴伊斯坦布尔,会见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惋惜青木周藏没有缔约权,表示“朕夙愿两国间缔结条约”。得知土耳其有意缔约的消息,1893年12月2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日本土耳其两帝国宣言案》。青木周藏奉命与土耳其驻德大使进行谈判,日本要求在土耳其享有领事裁判权,遭到土耳其拒绝。③不久,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10月7日,明治政府授权青木周藏与土耳其驻德大使再次交涉缔约建交事宜,但领事裁判权问题仍然阻挠了谈判进程。1898年4月,外相西德二郎重启日土缔约建交工作,仍无果而终。土耳其认为其“国势衰微的原因就在于治外法权,无论如何也不愿在此问题上对我方(日本——引者注)做出让步”④。日俄战争爆发再次中断了日土建交谈判。

      15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并逐渐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极盛时期帝国版图达到了1200万平方公里,拥有4535万穆斯林和1550万基督教徒⑤,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从18世纪起,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俄罗斯利用奥斯曼帝国的困境,向南扩张,不断蚕食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极力获取地缘政治利益。为此,土俄两国多次爆发战争,奥斯曼帝国接连失利,帝国版图不断缩减。特别是在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7月~1796年11月在位)发动的第二次俄土战争中,俄军重创土军,获得了克里米亚半岛和黑海北岸广大地区,威胁黑海海峡,使黑海从奥斯曼帝国的内湖逐渐沦为“俄罗斯之湖”,引发了欧洲国际政治中的“东方问题”。同时,沙俄政府又对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进行宗教迫害。因而导致土耳其对俄罗斯的怨恨和土俄关系的持续恶化。

      18世纪以来,俄罗斯为了进入日本海、控制太平洋航道,由北向南对千岛群岛和北海道进行探险,成为要求日本开港通商的第一个西方国家,日本出现了“北边之警”。19世纪初,日俄两国在日本北方地区发生了多次冲突。

      由于在1853-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战败,其向西扩张的道路被堵塞,俄国的扩张方向转向了东边,围绕中国东北和朝鲜与日本展开了激烈竞争。《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占据了南满,极大地妨碍了俄国在朝鲜获得不冻港的企图并危及俄国远东地区的安全。俄国联合德、法进行三国干涉还辽活动。日本屈服于俄国的压力,被迫退还了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的成功表明俄国远东外交的巨大成功,极大地提升了俄国在远东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使日本倍感屈辱,“卧薪尝胆”以对俄复仇成为朝野共识,日俄矛盾上升为远东的主要矛盾。因此,地处东西两端的日本和土耳其在反俄上取得了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