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苏世奇,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三线建设时期内迁职工的集体文艺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码,营造了内迁职工精神世界的文化空间,记录了彼时的历史风貌,成为一代人难以抹去的集体记忆。在众多的文艺生活中,音乐生活以其趋集体化的组织特征和极富宣传动员性的政治功能被广泛开展,成为内迁职工集体文艺生活的重要内容。立足文艺生活共性的基点,以音乐生活为切入点,对内迁职工集体文艺生活的功能类型、形态特征与组织运行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了解不同环境下文艺生活的存在状态,而且对新时代单位集体文艺生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单位制视角下三线建设集体文艺生活的三种类型

      内迁职工集体文艺生活基本类型的形成是建立在三线企业单位制功能基础之上的。单位为充分发挥其政治动员、社会控制的功能,构建了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艺生活(吴海琳、王晓欢:《“单位文艺”与国企动员——计划经济时期Y厂的个案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8期)。

      (一)政治动员型

      “政治动员型”文艺生活是指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借助于政治性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所开展的具有明确主题和动员意义的仪式性文艺活动。集体仪式性活动在识别群体成员、保证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承诺、产生集体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邹小燕、尹可丽、陆林:《集体仪式促进凝聚力:基于动作、情绪与记忆》,《心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5期)。“政治动员型”文艺生活又可分为政治性节日中的文艺生活和生产建设关键节点的文艺生活。

      第一,政治性节日中的文艺生活。政治性节日是国家培养公民效忠国家、献身民族的重要时空载体。在这些节日当中开展丰富的文艺活动对于强化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制度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就文艺作品风格而言,政治性节日中的文艺作品风格多是对政治话语权力本身的艺术图解,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叙事。

      第二,生产建设关键节点的文艺生活。生产建设的关键节点对单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文艺作为一种象征符号和社会价值的话语系统,以群体叙事的形式形塑单位的价值特征,规约集体的思想与行动,文艺活动呈现出对关键节点本身的文艺叙事和群体情感的正向凝聚特点。

      (二)交流慰问型

      在各单位的交流慰问中,文艺活动常会伴随左右,成为满足个体情感需求、体现人文关怀的主要途径。这类文艺生活,我们称之为“交流慰问型”文艺生活,可分为内部巡演和外部送演两种形式。

      内部巡演,小到企业内各部门之间,大到不同企业、行业之间,均有存在。内部巡演中的文艺作品多以反映本单位和交流单位中喜闻乐见的事迹为创作蓝本,易引起职工的共鸣。在这一过程当中,文艺宣传队作为活动主体,队员的个人才艺得到充分展示,作为非生产技能的另一特长在更大层面得到认同,队员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而对于部门、单位而言,文艺宣传扩大了不同群体间的社会交往范围,满足了单位群体的交往需求,为原本相对封闭的三线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生机。

      外部送演主要是指国家专业文艺院团受国家机关、部门委托为三线建设者送来文艺演出以传达上级关怀的类型。外部专业院团的送演活动多以经典剧目为主要内容,同时辅以代表国家对三线职工关怀的文艺作品,以较高的演出水平在厂矿上演。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内迁职工的审美期待,而且以官方的话语重构了内迁职工获得自我尊重和价值实现的需求,成为三线建设时期内迁职工文艺生活的有益补充。

      (三)精神满足型

      精神生活作为人类内心世界构建的生命框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的外在行为。为不断丰富内迁职工的精神世界,单位组织了形式多样的、以满足职工精神需求为主要目的的文艺生活,我们称之为“精神满足型”文艺生活。这类文艺生活又可分为即时文艺宣传活动和内部汇演式的文艺演出活动两种。

      首先,文艺轻骑兵式的即时文艺宣传活动。在建设、生产场合,为缓解疲劳、鼓舞干劲,一支支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小分队以三到五人为一组,表演歌舞节目,为建设工地带来了欢乐,加强了单位与个体间的有效沟通,提高了观者的思想觉悟。这类作品短小精干、即兴性强且多诙谐幽默,极具亲和力。

      其次,内部汇演式的文艺演出活动。单位定期组织专门的内部文艺汇演,展现集体风貌,丰富职工的精神生活。这些作品多反映各部门、单位一年当中的新进展、新气象,具有较强的单位属性和娱乐性,同时引入竞争、评比的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各单位内部的集体价值认同。

      总之,不同类型的文艺生活在各单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既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在精神生活相对单一的条件下有机开展,成为三线建设时期内迁职工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丰富内迁职工文化生活、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共同推动着单位功能的实现。

      二、以音乐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集体文艺生活的三种形态

      为充分发挥文艺的宣传、动员作用,内迁职工创作、表演了不同形态特征的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一方面反映了国内文艺生活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三线建设单位和地域文化的烙印。

      (一)国内主流音乐形态:革命歌曲、革命样板戏

      从宏观视角来看,“文革”时期的文艺形态对“文革”及其以后的文艺形态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线建设进程中的文艺同样如此。

      首先,革命歌曲。“文革”时期正是国内革命歌曲蓬勃发展的时期,全国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歌咏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如《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李之金词曲)《社会主义好》(希扬词,李焕之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源词,生茂曲)等。这些歌曲在丰富大众审美体验、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更多地发挥了政治宣传与教育的功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