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04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局势,出于对国内工业布局不平衡、不合理的担忧,中共中央在分析时局之后作出了实施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三线建设于1964年开始正式启动,由大、小三线建设两部分组成,结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三线建设主要在内陆西南和西北地区展开,小三线建设则主要在全国一、二线(沿海沿边)28个省区市的腹地进行。两者都为三线建设战略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和价值。

      近年来,中国当代史学术界对于民间文献的研究处于升温趋势。目前对于民间文献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间文献是指保存在民间的、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所有文献。狭义上的民间文献则专指直接产生并保存在民间的文献。笔者认为,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的内涵也呈多元趋势。凡属小三线建设时期的,无论其作者是否是三线建设亲历者,只要是记述与小三线建设有关的、并且保存在民间的文献,都可称之为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

      民间文献在小三线建设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出于备战的需要,小三线建设在建设期间始终处于保密状态。当时提及“小三线建设”时,大多是用“内迁”和“支内”等字样代替。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三线建设迎来了调整改革的新阶段,官方对小三线建设的报道才逐渐增多。到目前为止,有关小三线建设的官方档案还在缓慢公开的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官方档案资料来对小三线建设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绝对是不够充分和全面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民间文献对于小三线建设研究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如果说官方文献能够为小三线建设研究提供一条主线、一个框架,那么民间文献则能够使其充实丰富,具有立体感。只有注重对官方文献和民间文献的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才有可能推动小三线建设研究的持续深入。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当代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的搜集利用,能为中国当代史其他方向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从这一意义上说,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又一史料宝库,值得深入挖掘与利用。

      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作为中国当代民间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小三线建设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平台。因此,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的搜集整理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大致包含厂志、日记、工作笔记以及小三线建设亲历者的自印本回忆录等。这些都是研究小三线建设不可多得的文献史料。

      第一,厂志。小三线建设战略实施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于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小三线建设实行的是“工厂办社会”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工厂职工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由工厂来包办。因此,每个工厂作为一个单位就类似于一个小社会,每个厂都是三线建设这幅历史画卷的一个缩影,见证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变迁。通过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三线企业厂志大致包含以下内容:小三线企业单位的整体情况、生产情况、经营管理与党群组织、文化、技术教育、职工生活与福利保障等。小三线企业厂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各厂的发展历程,对于了解某一小三线企业的发展变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然,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小三线企业都有厂志,也并非所有小三线厂志的撰写都完全符合规范。尽管从厂志的编写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遗憾,但是从价值层面来说,其意义依然不可小觑。另外,到目前为止搜集整理出来的小三线厂志仅仅是其总数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小三线企业厂志等待我们去搜集和保存。因此,尽可能地去搜集整理小三线厂志并加以保存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能够对全国的小三线厂志进行系统性的搜集整理,必将推动小三线建设研究迈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第二,日记。日记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史料,它忠实地反映了记录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内容广泛,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长里短,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儿女情长。从史料学角度看,日记因其作者的亲历者身份,常被视为第一手史料,由此可见日记作为史料的重要意义。从小三线建设的视角来说,由于其覆盖地域广泛、涉及人员众多,其中必然有部分重要的日记值得关注和重视。

      总之,这些小三线建设亲历者日记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他们看待三线建设的视角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也可能是由于各自工作经历的差别。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别的存在,使我们能够看到更加多元、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小三线建设,而这样生动的小三线建设在官方档案中是很难看到的。因此小三线建设亲历者的日记具有其独特价值。当然,由于日记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记录,难免会带有记录者的主观情绪,而且基于自身的视角来看问题难免会有以偏概全之疑,因此将这些个人日记作为史料来使用时,应当科学合理地引用。如果将其同政府档案、企业档案、厂志等相结合,研究视角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第三,工作笔记。同日记相比,工作笔记抛去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只关注工作本身的记录,尽管在可读性、趣味性方面可能不如日记,但是从史料价值的层面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第四,自印本回忆录。回忆录是记录当事人回顾自身经历所形成的文字或音像资料。因此,自印本回忆录对于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小三线建设研究过程中,未刊回忆录是经常被引用的一种史料。目前这部分史料的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因此其史料价值同样是不容小觑的。根据笔者对小三线建设亲历者自印本回忆录的搜集与整理,这些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个人回忆录和集体回忆录汇编两种类型。这些回忆录的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不仅对小三线建设进行了回顾,同时也对小三线建设作出了评价。因此,无论是对研究者来说,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阅读价值。

      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种类众多,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其所蕴含的价值不可低估。

      第一,史料价值。近年来,小三线建设研究在一批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部分官方档案资料尚未公开,许多问题还无法深入研究。面对这一情况,小三线建设民间文献正日益走入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利用民间文献这把钥匙来打开三线建设研究新领域的大门。在这里,民间文献大有用武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