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闻的回归与重塑  

作 者:

作者简介:
蔡雯(1964- ),女,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北京 100872;翁之颢(1990- ),男,江苏扬州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实务、移动互联网,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编辑之友

内容提要:

5G的到来,将推动更多技术以集群和联动态势发展更迭,促成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移动互联网技术密集迭代,使新闻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5G时代专业新闻回归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5G技术对新闻生产系统多方面的影响,将使未来新闻业呈现全新的样貌。借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之机重塑专业新闻,5G时代的主流媒体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也将担负不同的职责与使命。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9)7-005-06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19.7.001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朝着移动化、社交化和智能化的多元方向温和演进。在这一轮转型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创新和改变着信息传播的关系、手段与格局,各类媒体借助新的技术在业务创新、渠道拓展、受众交互等方面展开积极尝试,技术迭代与传媒行业融合的整体趋势并行不悖又相互促进。

      随着5G商用脚步的临近,中国的数字社会建设将在5G技术的大力加持下迈入全新的阶段。作为通信行业的最新技术标准,5G对于信息传播的速、量与质的提升都是指数级的。得益于这种提升,VR/AR、物联网、智能家居、无人机等一大批限于早期硬件条件并没有施展开来的技术都将获得丰富的现实应用场景,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

      5G的到来,将推动更多技术以集群和联动态势发展更迭,促成一场全新的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而新闻业就处在这样一场剧烈变革的风口——技术会不断冲击新闻业的专业壁垒,降低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准入门槛,颠覆、解构专业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与此同时,技术所不能触及的价值盲区,以及用于交换传播效率而出现的技术代价问题,又无时不在呼唤专业新闻的回归与重塑。

      一、专业新闻的危机:技术迭代的陷阱与代价

      如果在技术演进的视角下仔细审视近年来的传媒转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博弈线索:“一方面是基于科学知识的技术和技术化的科学,另一方面是市场,两者相互影响、彼此依赖。”[1]传媒业与从业者能够迅速对技术上的突破做出反应,但对其在文化、制度、法律等要素基础上合理的运用则总是显得迟滞。这种“时间差”带来的结果是显著的:传统媒体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江河日下,专业新闻随之陷入式微的境地;前沿技术与当前实践存在的落差难以被及时修补,因此在整个行业追逐技术发展脚步的进程中,陷阱和代价无处不在,专业新闻又时常处在缺位和错位的状态。其中,有三个趋向需要重视。

      1.从自主到被动,新闻业被平台方驯化

      传统媒体机构以传播事实、输出价值为己任,这与互联网平台汇集流量、沉淀用户的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尽管传统媒体一直在学习、模仿新兴互联网平台的运作逻辑与实践方式,但近年来多数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却并不理想。传统媒体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广告资源不断被各个互联网平台蚕食,平衡进一步被打破。

      如今的媒体,已经被深度嵌入平台方制订的业务体系和生存规则,被驯化成平台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特定供给方。如强调克制传播的微信公众平台严格限定媒体的推送权限,对内容的审核则依照《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抖音、梨视频制订各自的时长标准,传统纪录片无法出现在时下占有最多用户时间的手机应用中;为迎合年轻用户的偏好,严肃新闻被改为答题游戏等。

      短时间内,无法断言这种演变的利弊,但新闻业的自主权正在消失确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外部的生产模式还是内部的组织格局,都深受这种驯化的影响。例如,在碎片化的环境中,短小的消息取代调查性报道成为热门内容,《纽约时报》新闻报道平均单幅的字数下降了24.3%。[2]而在国内新一轮的都市报停休刊浪潮中,《法制晚报》等媒体首先撤销的都是采编成本高、发稿周期长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部门。

      2.把关人权力转移,信息传播的生态恶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编辑分发模式由于低效率而逐渐被淘汰。在传统媒体选择进入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建构的新闻产品集合后,传播的公共性逻辑就被彻底改变了,把关的权力也被拱手相让。如今,不断涌现的新平台通过掌握社交网络和制订算法规则决定用户看到哪些信息、看到多少信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用户喜欢、利润丰厚的内容模式会被广泛采用;与此同时,帮助公众了解什么才是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公共事务等原本属于传统媒体的职责,在互联网资本入驻新闻传播行业以后,这些职责正在逐渐被淡化。[3]例如今日头条首页及微信看一看上推送的都是符合用户口味和需求的信息,真正“举媒体之力,结用户欢心”。

      把关权力转让的负面影响是广泛的。首先,新闻信息源在受众方面的意义不断减弱,多数用户对新闻的溯源仅仅止于从哪个平台获得、从哪个分享源看到,这导致了假新闻和洗稿现象的泛滥。在平台上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专业媒体又很难依靠自身力量改变整体环境,反而成了一并批评的对象,公信力削减。其次,一味迎合受众并不能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却深化了“信息茧房”和圈层化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用户局限于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之中,在失去对环境的整体了解与把握的同时,又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层中,加剧圈层之间的对立和群体的极化。最后,在时空社会学学者看来,一段时间内被嵌入的信息与事件数量越多,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也随之增加,时间同步的必要程度也会越大。[4]个体面对海量的信息,很难具备有效处理和筛选的能力,因而会自发地将自己关注的主题与内容向一部分具有专业话语权、有影响力的人或组织靠近。一旦这些同步对象出现问题,将会引发深重的舆论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