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的藝術品中,那些美女的圖像總是令人印象深刻,大足石刻亦不例外。如果只能從大足石刻中選擇三種,那麽“媚態觀音”、“吹笛女”和“養雞女”必爲首選。如果説“媚態觀音”等佛像不能算真正的女性形象的話,那麽大足石刻展現的美女大多是鄰家大姐小妹之類的普通人,這一點和宋代的傳世繪畫及墓室壁畫完全不同,這也正是大足石刻的魅力所在。 本文參考的先行研究大約有兩個方向:一是有關大足石刻藝術的分析研究,二是女性史的相關研究。除注釋所引外,其他參考的專著如龍紅《風俗的畫卷——大足石刻藝術》(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編《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等歷次大足學術會議論文集;論文如方建新《宋人生育觀念與生育情況析論》(《浙江學刊》2001年第4期)、林梅《由大足唐宋造像内容談婦女與宗教的關聯》(《敦煌學輯刊》2006年第4期)、許孟青《論大足孝道石刻在佛教中國化中的作用》(《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吕蘭《大足石刻道教女神像簡析》(《美術教育研究》2014年第20期)等。先行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大足石刻中的女性形象,特別是那些基於上層婦女形象塑造的女神、佛像等,亦曾討論宗教對女性生活的影響,但對大足石刻中勞動婦女的形象似乎還關注不夠。 本文選擇三種“勞動婦女”進行觀察,分別是乳醫、乳母和廚娘,其“特殊”之處一是總人數並不多;二是掌握一些技能或憑身體從事某種工作;三是出身於下層,卻主要爲上層家庭服務,少數或帶有上層文化的某種特徵。她們不同於一般的農婦,有的甚至終身在社會獨自謀生。通過大足石刻,可看到那些曾被鄙視的女性羣體,亦可瞭解文獻中語焉不詳的閨中細節,由點及面,更可觀察當時的社會與文化。 一 乳醫與婦女的生育 (一)宋代婦女站着分娩 古代的婦女如何生孩子?由於古代文獻多由男性書寫,婦女生活的細節大多被回避或語焉不詳。因此,當代人拍古裝片,每到婦女分娩的場景,往往如今天一樣令產婦躺在床上,身上還蓋着被子,醫生、婢女圍着產婦大呼小叫。對此,大多數人都不會有異議。可見,僅僅過去兩三代,隨着西式接生法的普及,前近代婦女如何生產已被徹底忘卻。 圖1爲大足大佛灣15號父母恩重經變圖之二“臨產受苦恩”,①它直觀地展現出宋代婦女分娩的場景,到目前爲止,這是筆者所見唯一的古代分娩圖。圖中的產婦即將分娩,兩腿叉開,看樣子她正在經受密集的陣痛,掙扎中上衣已經敞開,露出了抹胸,她手撫肚子,頭微微上揚,表情似乎十分痛苦。身後的侍女只露出上半身,她的雙手用力托在產婦的腋下,表明產婦已站不住了。產婦面前跪着一位中年婦女,左手持一物,似爲拭巾,右手正爲左臂挽袖。左邊還有一位男子,手持一本書,正關切地盯着產婦。 根據文獻,古代婦女分娩一般是坐、站兩種姿勢。《中醫大辭典》曰:“坐產,古代助產方法。……現已不用。”“坐草,出《經效產寶》。臨產的別名。因古代產婦臨產時,有的是坐在草蓐上分娩,故名。”“坐桶,即分娩。張蕃芝《生生要旨》:‘婦人生產,往往坐盆而生,俗呼坐桶。’因古代婦女臨產時,有的是[懸]坐在桶或盆上分娩,故名。”②婦女生產時會湧出大量血水,古人捨不得用紡織物或紙張墊護,所以一般不會在床上生,故往往用草墊。三十年前,中國許多農村地區也不會讓女人用紡織品墊護的,筆者親眼看到廣西鄉下女人生孩子,床上既無絲縷也無片席,只有一疊黃草紙。所謂“懸坐”,絕不是穩坐於椅上,應是類似半下蹲的動作。北宋楊子建《十產論》曰:“坐產者,蓋言兒子之欲生,當從高處牢繫一條手巾,令產母以手攀之,輕輕屈足坐身,令兒生下,非令產母臨生兒時坐着一物,此名坐產。若是產母兒將欲生,卻令坐着一物,即抵着兒路,不能生也。”③
圖1 大足大佛灣15號“臨產受苦恩”像 即使是坐式生產,直到臨產最後一刻,產婦也必須走走站站。證以宋醫書,《衛生家寶產科備要》曰:“初覺腹痛,且宜任意坐卧,勉强飲食,恐致臨產氣力虚羸。若腹痛漸甚,唯且熟忍……又傍人不得逼迫。且須令人扶策,徐徐而行。若行步稍難,即憑物而立,須臾扶策再行,直至腹痛連腰相引,作陣痛頻時,即服催生丹一服,更且勉强扶行。陣痛轉甚,難以行立,認是產時將至,即服催生符畢,然後安詳上草。上草之時,切勿傷早。若太早,則子在腹中,難以轉側,又須子細體候,直待兒逼欲生,然後令抱腰也。抱腰之人,不得傾斜,則兒得順其理,自然易產也。”④有產科常識便知,胎兒頭頂先露是正位,其餘胎位很難生出。傳統中醫相信胎位到臨產時纔調頭朝下,所以認爲坐下太早反而會引起難產。上圖產婦身後之女即所謂“抱腰之人”。 宋婦產科名醫陳自明亦曰:“《產寶方》云:妊娠欲產,腹雖痛而腰不甚痛者,未產也,且令扶行熟忍。如行不得,則憑物扶立,行得又行。或衣漿先下,然後作陣腰腹痛,眼中如火生,此是胎離腎經,兒逼產門也。即服催生藥一二服,即扶上蓐草,切不可坐草早。務要產婦用力存養調停,亦令坐婆先説諭之。如覺心中煩悶,可取白蜜一匙,用新汲水調下。或覺饑,即吃軟飯或粥少許。亦須預備,勿令饑渴,恐產婦無力困乏也。若不饑渴,亦不須强食。大凡生產自有時候,不可强服催生、滑胎等藥。或因坐草早,勢不獲已則服之,若無事强服,恐變生他疾,又須戒之。”⑤可見,當時的醫家皆認爲即將分娩的產婦要盡力行走,產婦痛得站不住了,旁人還要扶着她站立或行走,一直到最後臨生時纔能下蹲屈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