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中华民族观的内涵、根源和历史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培育],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史学史研究

内容提要:

1935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年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在领导、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毛泽东中华民族观得以形成、发展,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支撑,成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思想定力。毛泽东中华民族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根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新时代进一步凝聚、提升中华民族意识的思想基础。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20)04-0001-07

      2020年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1945年9月3日这个日子,是永远铭刻在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日子。中国人民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英勇斗争和巨大牺牲,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出了无比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颂的光辉篇章。也正是在这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在这空前残酷的斗争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显示出不可战胜的浩然之气,变得更加壮大、坚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而这一历史伟业,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密切相关,和毛泽东的中华民族观密切相关。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于报端杂志者,屡有所见。本文拟就毛泽东中华民族观的内涵、根源及其历史意义讲几点认识。①

      一、毛泽东中华民族观的丰富内涵

      1935年,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同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篇重要历史文献中明确指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②由此,毛泽东在坚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巩固过程中,不断发展、丰富他的中华民族观,使之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支撑和民族革命实践的指南。

      毛泽东中华民族观,是指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论述,以及这一认识与论述在实际运用中的理论提升。毛泽东中华民族观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关于中华民族之整体特质的认识和阐述,一是关于中华民族之某些方面突出特点的认识和阐述,合而观之,实为一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的中华民族观形成于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并贯穿于其后的革命与建设时期,而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论述尤为突出。

      关于中华民族的整体特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③中指出:在中国,“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④。“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⑤“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⑥以上论述是对中华民族特质的概括,即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文明发达、刻苦耐劳、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拥有优秀历史遗产的伟大民族。值得重视的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这些论述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决精神,即使今天读来,仍然感受到它的力量和启示。

      毛泽东中华民族观在论述中华民族某些突出特点方面,同样反映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深刻的理解和赤诚的热爱。如:

      ——关于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于1935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慨然写道: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⑦

      这三句大义凛然、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伟大实践。抗日战争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体现、证明了这一论断,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镌刻在中华民族历史的又一丰碑之上。

      ——关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的。在国内国际复杂的历史形势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问题时,阐释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写道:

      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因为只有为着保卫祖国而战才能打败侵略者,使民族得到解放。只有民族得到解放,才有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得到解放的可能。⑧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一个特点,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

      ——关于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追求。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岁月里,中华民族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毛泽东中华民族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毛泽东的论述,所使用最多的用语是“解放”“独立”“自由”。他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是团结抗战以求解放,投降派欲反其道而行之,无论他们如何得势,如何兴高采烈,以为天下‘莫予毒也’,然而他们的命运是最后一定要受到全国人民的制裁的。”⑨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是“解放”,只有解放了,别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论述道:

      这样看来,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全中国人都应自觉地投入这个犬牙交错的战争中去,这就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的战争形态,是半殖民地大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举行的解放战争的特殊的形态。⑩

      作为英明战略家,毛泽东天才地预见到“中华民族的解放将从这个战争中得到”(11)。抗日战争如此,解放战争亦如此。今天,当我们一方面回顾历史,一方面体察现实,对于“解放”这个词的含义和分量,一定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