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与监测 ——对一组自闭症儿童的诊断研究报告 周兢 张义宾 基于汉语儿童语料库的语言发展测评系统,以非标准化的路径,为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评价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选择基于341名3—6岁正常儿童发展数据所建立的语言发展测评系统,对四个自闭症儿童追踪语料数据进行“诊断性”分析。研究发现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评价系统,在诊断评价学前自闭症谱系儿童语言发展方面具有操作可行性;汉语儿童词汇多样性发展CvocD和汉语儿童句法发展MLGU作为一级指标,可以判定自闭症谱系儿童的词汇和句法整体发展水平;汉语儿童自发性语言产出的不同词汇类型以及平均最长五句话水平MLGU5作为二级指标,可以进一步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词汇结构和句法结构问题。研究具体呈现汉语文化情境下,高功能与低功能自闭症儿童词汇和句法发展的不同障碍程度和特征表现,并据此提出为自闭症谱系儿童分类打造“情境语言学习”干预模式的建议。 《中国文字研究》(沪),2020.第31辑.222~239 再论隐喻为什么可能 ——回归现象意识 文章通过审思自然主义影响下认知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神经相关物”进路的理论困境及可能出路以继续回答“隐喻为什么可能”,发现如下:1)现象类的“隐喻义”不能还原于生物的“神经相关物”;2)隐喻研究的“神经相关物”进路面临两大哲学问题:本体论层面的“意识难题”以及认识论层面的“解释鸿沟”;3)面对这两大哲学难题,隐喻之问必须超越“表征计算”,回归现象类语义;4)隐喻义产生于现象类的“意义生成”,这种“意义生成”基于生命体和环境之间结构耦合“关系效价”的形成;5)基于“关系效价”的隐喻义释义具有较大的语言解释力。这五点发现可以置于生命自创生理论框架下得以解释,此框架下,隐喻义是基于“生成”的现象意义;这种“生成性”的哲学意义在于它在本体论层面强调心智和生命的强连续性,从而规避和解答了语义研究中的意识难题和解释鸿沟。此框架下,意义“生成”于“活着”的现象经验,意义生成的本质是生命的自创生。本研究结果对“意义为什么可能”也有一定启示。 《当代修辞学》(沪),2020.6.14~25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具身语义学的兴起 文章通过对语义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指出,传统的语义理论大多是基于哲学思辨、逻辑分析、语用推理或基于对语言现象的内省、概括和推衍,有些解释尚未得到神经科学的验证,尤其是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一直未得到科学的解释。具身语义学是神经科学与语义学融合产生的新的语义研究范式。本文将具身语义学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基于外感受的阶段和基于内感受的阶段,并指出基于外感受和“以脑为中心”的具身语义学只能解释具体概念的具身性,却无法完全解释抽象词义的具身性。结合内感受神经科学的相关理论和证据,文章提出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部分来自身体的内感受系统。最后,文章从通道性、具身性、稳定性、经验性、哲学基础和研究方法论等维度比较了不同语义理论的特点,指出神经科学的发展将更新传统的认知观、具身心智观和语义观。今后的语义理论研究不仅需要整合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的相关研究,还需融合神经科学的维度,才能建构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语义理论。 《外国语》(沪),2020.6.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