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文化史分期标准:人类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晓农,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教授(徐州 221010)。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为大历史分期,可以按物质文化标准分为“农业—工业社会”等,也可以按制度文化标准分为“奴隶—封建社会”等。文章提出一种基于“语思”的大历史分期标准。语思可定义为语言和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及有语言性思维方式参与的认知。由此,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之外,辨认出第四类语思文化,并用语思认知的五次突破为标准,把大历史分为六个阶段:前语言期、语言文化期、文明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以及刚露端倪的人工智能期。文章给出各语思文化期的特征,并与物质/制度文化加以比较。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之为人,在于语言LANGUAGE。

      人之异人,在于语言languages。——作者

      (一)语思的定义

      语言是构建文化的基础材质,是决定文化形态和文化走向的基本力量。

      文题说用语言为文化史分期,更精确的说法是用“语思”做分期标准。语思是个陌生概念,用在标题中显得突兀,所以用语思的核心成分语言代替。语思可定义为:

      定义1 语思指语言和用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及有语言性思维方式参与的认知。

      文化一般按马林诺夫斯基①分为三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为大历史分期有用物质文化的发展阶段做标准的,如采狩—农业—工业社会。更熟悉是用制度文化来分的社会史,如原始—奴隶—封建社会等。也有用物质和制度文化多重标准,把社会发展大判为二:初民社会和文明社会。用观念文化做标准所划分的是各种文化专史,如文学史、思想史、艺术史。

      本文以语思来为文化史分期。一方面,语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语言及用语言来进行的思维—认知。但容易误解的是,语思中的语言、思维是指抽象的语言结构和思维程式,不是思维的对象和言语表达的内容如经验论、美学等等,后者属于精神文化。另一方面需要费点口舌来论证的是,语思文化是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之外的第四类文化。语思在历史上发生过四次突破,以此作为标准可以把人类大历史分为五大时期:前语言准文化期、语言文化期、文明期、理性文化期、科学文化期。本文还预期第五次突破即将降临。然后讨论作为语思文化第一项突破的语言的最初形态,第二项突破的文字及与文明源头、国家建立的关系等问题。先来看语思中的三个概念:语言、思维、认知。

      (二)语言:两种理解

      语思首先包括语言。这个“语言”指语言形式,不是语言内容。题记中说:

      人之为人,在于语言LANGUAGE。人之异人,在于语言languages。

      第一句是说,智人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后,才彻底脱离动物界,真正成为了人。这个“语言”是个不可数的抽象名词LANGUAGE,指人类说话的遗传特质。第二句是说各民族文化大相径庭,主要原因在于语思不同。语思基于语言,这个“语言”是具体的复数形式的可数名词languages,指各种不同结构的语言,导致了说不同话的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不同。复数语言形塑不同思维方式②,框定民族心理,承载民族文化,还影响到科学的产生③。

      题记的两句话本身就显示出语言对思维的制约作用。抽象名词LANGUAGE和复数名词languages在说英语的人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中文就同一个“语言”,为何“人之为人”和“人之异人”这两种几乎对立的情况原因都“在于语言”呢?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文警句格言,如“白马非马”④“好的就是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起来像绕口令,听起来像禅悟,其机锋睿智都隐藏在意义不同但形式相同的歧义表述中。这个“隐藏”,不是说话人有意为之,而是整个语言社团下意识的、无心无奈屈从于语言之举,当然看起来还是睿智卓识。

      (三)七种思维方式

      语思涉及用语言来进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分为七种⑤,用几对区别特征表示,如表1。前3种利弊、感性、记忆思维方式是先天性生物性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共有的。先天思维从来源上说是前语言的,其初等形式基于生物本能而不用语言,高等形式则使用语言。第4种是机制尚未明了的其他思维方式,包括受环境影响的思维方式和某些特殊的本能性或顿悟性的直觉思维、聋哑人思维等。前5种是前理性思维方式,后两种是理性思维方式。

      

      语思所指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语言的思维方式,包括表1中的后三类:遵循自然语言逻辑的思维方式、遵循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以人工语言进行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谈第5和第6种。

      (四)认知作为综合思维过程

      1.认知是一种思维过程

      语思中的第三个概念“认知”(Cognition)是个热词,近年来广泛用于多种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大脑科学、人工智能、教育学、哲学、人类学、生物学、麻醉学、精神病学、系统学、逻辑学、电脑科学等,含义有所不同。对于认知的一般理解是:

      认知是“通过思维、经验、感知来获取知识和理解的心智活动或心智过程”。(Oxford Dictionary)

      它包括获知、关注、记忆和工作记忆、判断和评估、推理和“计算”、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语言理解和发出这些个过程。人类认知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还可以是本能的(例如语言知识),或概念性的(例如一个语言模型)。认知过程利用已有知识并生成新知识。(Wikipedia·Cognition)

      注意,认知是一种思维活动或思维过程,而不是认识或知识本身,也不是获取知识的技能。

      2.本文对认知的定义

      对照七种思维方式可以把认知定义为:

      定义2认知是以七种思维方式中的一种或数种,对自然、社会或人本身进行认识的思维过程。

      以一种思维方式进行的认知叫“单一认知”;以组合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的叫“复合认知”。认知模式指有固定参与的思维方式、固定的认知过程和固定的认知结果的固定的认知方式。

      认知是一种思维过程或心智活动;而力学、炼金术、天人合一论、唯理论等都是认知的结果。定义2可用更详细的文字解读为:认知是为获得判断、知识、认识,通过理性的或非理性的语言思维方式,有或没有前语言思维方式参与,来进行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定义2是以表1中的特征组合来定义的,所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认知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