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

作 者:
王俊 

作者简介:
王俊,女,云南昆明人,法学博士,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云南散居民族问题、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云南 昆明 650034)。

原文出处:
贵州民族研究

内容提要:

作为目前唯一的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建设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自然与文化资源丰富,生态安全屏障和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云南在其核心区和辐射区民族特色小镇的建设中,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的创新实践,有效提高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内涵和吸引力。但是,也应看到于此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还存在着“重利用、轻保护”的现象,特色风貌管控、民族文化创意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云南只有聚焦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树立保护优先、适度合理开发的理念,建立城乡风貌管控体系,深耕文化内涵,实现文产创意开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使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和民族特色小镇紧密联系、互为载体,良性发展。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20)09-0041-07

      DOI编号: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20.09.006

      一、问题的提出

      “藏羌彝走廊”是对“藏彝走廊”概念的发展和完善,是指我国西部历史上以藏羌彝系统的众多民族(族群)先民为主体、纵贯大西北和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费孝通先生称之为“藏彝走廊”。此后由“藏羌彝走廊”衍生出的“藏羌彝文化”“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概念频繁出现在媒体宣传、学者著述中。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被纳入国家战略[1]。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及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分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和辐射区。区域内多元文化和谐共生,自然生态复杂多样,是我国及世界上极具文化价值和自然魅力的地区。同时,这一区域也因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优势,在云南特色小镇建设的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云南省文化厅印发的《“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为实现“云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保护、传承和利用,走在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要加大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云南廊道建设,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文化小镇和村寨,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的内容,不应只是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包括各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与利用。要以文化产业为切入点,将历史地理概念拓展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通过合理开发藏、羌、彝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廊带[2]。因此,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特色小镇建设中抓好民族文化的注入与彰显、传承与开发,不仅有助于增强小镇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形成以走廊为核心的带状布局推动区域建设与开发力度[2]。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强调,云南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支持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3]。云南105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有34个是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小镇,占比为32.38%。但是,相关理论研究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与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性不相符合,其中针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研究较少,难以发挥学术成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及云南特色小镇建设服务的作用。本文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的民族特色小镇,一是作为全国唯一以彝族命名的、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彝人古镇;二是依托工艺精湛的银器加工技艺,结合高原水乡湿地、候鸟栖息天堂、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打造的中国手工银器艺术慢生活体验之都——大理鹤庆新华银器小镇;三是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以藏文化为核心整合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古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提质扩容,实现老城区和拓展区的差异化发展和功能互补的香格里拉“月光城”特色小镇[4]。上述四个民族特色小镇中,丽江古城列入国际水平特色城镇创建名单;彝人古镇、香格里拉“月光城”特色小镇列入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大理鹤庆新华银器小镇列入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通过对这四个特色小镇的综合研究,梳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的实践,探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路径思考。

      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实践

      (一)保护和彰显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城乡风貌

      李克强总理指出:“城乡建设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脉,要牢牢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对传统建筑文化要注重保护传承、创新发展”[5]。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民族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各地积极探索打造具有民族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城乡风貌,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有效推进城乡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彝人古镇积极挖掘彝族建筑传统元素,把对彝族文化元素的深刻把握作为设计的基础,并在提取彝族特有的文化元素符号后,成功地将其与建筑样式融合。开发前期以彝族古典高档民居为主,在获得社会与市场认同以后,在三期建设中展示土掌房、闪片房和垛木房等建筑形式,高档建筑样式与传统原生态建筑样式的有机结合,有效彰显民居建筑元素。同时,对新建建筑风貌进行严格管控,着力打造具有彝族特色的古镇建筑,充分展现具有彝族特色的街景效果。楚雄州在历年来开展彝族特色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中国彝乡”特色要素谱系,先后出台了《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楚雄州人民政府关于城乡特色风貌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楚雄州城乡特色风貌(特色城镇特色乡村)打造专项沿线特色风貌工程实施方案》等,把特色发展理念和“中国彝乡”特色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为特色风貌打造提供了系统的政策依据,并在规划设计和具体项目中进行积极探索与运用,提升了彝族特色建筑理论研究水平。

      新华村大部分民居的用料取材、建筑格局、细部木雕、石雕及彩画装饰都保持了传统白族民居特色。这些民居建筑通常为“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正两耳”等几种结构,方整、大方、流畅、明快的主体美外,瓦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展现了白族文化内涵,如繁星散落于龙潭绿水、田原阡陌之间,形成了和谐自然的建筑美感[6]。庭院绿化、照壁门楼、白墙青瓦、淡墨彩画、精美木雕和石雕以及富有白族特色的室内装饰文化,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7]。

      典型的丽江古城纳西民居院落为“三坊一照壁”,即刘敦帧所说的具有宋代风格的“挟屋之状”的典型。看似简单的合院式住宅,往往是绿意盎然、百花争艳的自然空间。传统的乡规民约和地方政府颁行的政令对丽江古城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古城虽历经沧桑,也依然风貌依旧,古朴整洁,家家流水,户户垂杨,四季花木繁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