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急语言服务规划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中国正加速融入世界,境内外籍人士、外籍居民聚居区逐渐增多,境外中国公民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在此背景下,一旦发生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克服语言障碍,保持信息沟通至关重要,相关的应急语言服务应成为应急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应急语言服务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建设成果的契机。文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讨论了应急语言服务规划的现实迫切性,主张做好机制体制规划、语种(方言)规划、人才规划、技术规划、行业规划以及公众(社区)教育规划,在灾前预防、灾中响应、灾后恢复不同阶段,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建设现代化。 《语言战略研究》,2020.6.88~96 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四个面向 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是翻译(史)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国翻译批评活动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批评资源。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批评历史的系统研究或书写还缺乏关注。论文在总结翻译史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时代语境、批评主体、批评特征、批评效应”为核心议题的内容框架,初步勾勒了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路径方法。翻译批评断代史的书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回到历史现场,为翻译批评的生成寻觅历史的印迹,更有助于拓展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阈、丰富翻译批评研究的政治、文化语境,揭示翻译批评的历史本质和现实价值。 《中国翻译》,2020.6.5~12 体认视阈下的反语生成机制研究 廖巧 云翁馨 文章以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为指导,在对话语的自主—依存分析框架进行修补的基础上,提出了分析反语生成机制的“基于体认的自主—依存模型”,对反语生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反语的生成,是讲话人在语境的作用下,以其意向性为主导,基于对外部事件的体验认知,形成概念结构,并基于概念结构形成隐性意义即隐性表达,进一步依靠相邻关系从隐性意义推衍出显性意义,最后达成显性反语表达的过程。其中,反语生成过程涉及的各个环节形成了自主—依存的关系链;多重互动性是反语生成过程的重要特征。 《中国外语》,2020.5.45~52 英汉反身代词-先行词依存加工中的语义干扰效应 在实时理解句子时,加工者看到反身代词后,就会从工作记忆中回溯性地寻找并提取恰当的先行词,构建反身代词—先行词依存即同指关系。当先行词候选项位于邻近管辖域之外、未获句法允准,但与反身代词的性别、数、生命性等语义特征相匹配时,是否会对正确提取先行词产生干扰呢?基于线索提取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和偏向结构这两大模型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干扰作用发生的限制条件及时间节点。文章聚焦英、汉反身代词实时加工研究,在评述在线理解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及复合反身代词的已有结果基础上,结合居于谓语核心论元位置上的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的最新行为实验结果,深入讨论了语义干扰效应的性质及背后动因。研究表明,偏向结构的线索—提取模型更优于标准的线索—提取模型,而干扰效应更像是类似主谓一致、否定极项等结构的“幻觉式合法”。 《现代外语》,2020.3.31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