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反预期,研究成果丰硕。吕叔湘(1957:340)在研究转折句时,论及“甲事在我们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Schiffrin(1987)、Fraser(1998)的对比性(contrastive)话语标记以及Traugott和Dasher(2002)的转折(adversative)亦属此类;Heine等(1991:192)提出预期和反预期状况;袁毓林(2006、2008)、陈振宇和邱明波(2010)、陈振宇和杜克华(2015)从语义、语用、逻辑等角度对反预期进行了次范畴分类和深入研究。其他研究更多关注反预期标记。除大量个案研究外,吴福祥(2004)、谷峰(2014)、陆方喆(2014)、单威(2017)等对反预期情状及其标记有过详赡分类,主要依据是语法范畴或结构特征,例如连词、副词、语气词、插入语、句式、构式等。这种分类有其必要性,但对于如何标记反预期这个功能来说,似缺少效度。例如,“其实、事实上”所标记的语义、功能相似,互换度高,却分别归入副词和短语;“岂料、没料到”分属于连词和短语。同时,各次类内部不同标记在标记功能方面缺少一致性,如副词“并”和“居然”、连词“别说”和“而”等。另外,将反预期标记分为语气类、否定类、转折类、疑问类等,分类标准略显不一。(参看陆方喆,2014) 本文先将反预期情状抽象化为三个要素:当前命题(P)①、预期命题(E)和二者的偏反关系,然后观察反预期标记的句法位置和功能辖域在哪个要素上。例如,“本来”和“原来”同为语气副词,词源相类,但前者作用于E,后者作用于P;“反而”“倒”等连词或副词则直接表示偏反关系。划分三个要素,有助于观察不同标记间的选择与限制,例如“竟然”与作用于P的元语言标记“没成想、岂料、难以置信”、作用于E的“本来、我以为”等有选择偏好,而排斥“事实上、其实、反倒”等。选择与限制是系统性观察反预期情状类型的有效途径。 既往对反预期的研究中,“反”和“预期”多作为默认概念直接使用,其内涵、外延等尚可细究。例如:1)预期显性出现(stated)还是被隐含(implied),或须推理得知(inferred)?2)若隐含或推知,如何还原为命题或言语行为?3)预期如何分类?反预期标记如何参与预期分类?4)E、P和语气、情态类型的关系如何?5)E和P的认知主体是否相同?6)言者对E和P的命题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知情/信息状态如何描述:知晓,相信,惊异? 反预期与意外范畴如影随形。胡承佼(2018)在概括意外范畴的表现形式时,统一讨论“偏偏”与“竟然”等评注性副词,谷峰(2014)总结了汉语表反预期信息的手段,其中副词的代表是“竟然”。石定栩等(2017)使用“诧异/惊异”描述“偏偏”的语义。强星娜(2017)解析意外范畴、意外语义和反预期等概念,提及“竟然”等词项。本文拟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预期标记“竟然”和“偏偏”,多维度观察E和P的不同类型,探讨反预期与意外、人称等成熟范畴以及与认知主体、信息领地(详见2.4和5.2)等话语互动要素间的关系。 “偏偏”是常用语气副词,各辞书对其功能用法的概括比较接近。以《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②对“偏偏”的解释为例:“1)表示故意跟外来要求或客观情况相反,常与‘要、不’合用;2)表示事实跟主观想法恰好相反;3)表示范围,仅仅;只有。含有不满的口气。”(吕叔湘主编,1999/2002:429)“竟然(竟)”表示“出乎意料,居然”。(吕叔湘主编,1999/2002:313-314)这些释义均准确触及基本语义功能。另外,杨霁楚(2007)、范伟(2009)、单威(2016、2017)等对这两个词的研究也各有灼见。这些研究以释义性、规定性表述见长,对细颗粒度描写、准入限制论证等有借鉴意义。
2.“竟然”与无定预期
“竟然”标记所在小句的反预期功能,即当前命题“竟然P”必然蕴含一个与之具有逻辑偏反关系的命题存在,该命题为无定预期
④。下面分别论证。 2.1 “竟然P”必蕴含预期 “竟然P”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