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變相及變文之義

作 者:

作者简介:
静志,創價大學國際佛教高等研究所,E-mail:iriab@soka.ac.jp。

原文出处:
漢語史學報

内容提要:

①對於以“變”“變文”為題的18件敦煌卷子②,有許多學者做過研究,探討“變”“變文”的意義③,但迄今仍未有令人滿意的答案。儘管如一些學者業已指出的那樣,“變”“變文”確與“畫”有關④,但對它們的定義依舊不清,一些當代出版的與“畫”並無絲毫關係的敦煌文書也被稱作“變文”。此外,對於“變”是如何與“畫”發生聯繫的也未爲人所知。因此我們應做的首先是對比漢譯佛典中的“變”和與其對應的其他語言的用例,明確“變”在漢譯中的意思,之後再看非漢譯文獻中的例子,然後明確“變相”,最後是“變文”和“轉變”的意思。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一、漢譯中“變”義為“像”

      (一)漢譯《善見律毗婆沙》⑤中“變”義爲“像,畫像”

      Samanta-pāsādikā是覺音(Buddhaghosa)對南傳巴利《律藏》所做注釋,僧伽跋陀羅()於公元489年在廣州將其譯為漢語,即漢譯《善見律毗婆沙》(T.⑥24,no.1462)。其中在728b18-23出現了“變”,義為“像”:

      (1)油筒法者,用角、竹、胡蘆、貞木,不得作男女形狀作狀。隱囊、覆地、脚巾、經行、机囊、掃帚、糞箕、染盆、漉水器、磨脚、瓦石、澡洗板、鉢支、三杖鉢支、鉢蓋、多羅葉、扇,如是諸物,得作倒巨刻鏤。⑦

      與此部分對應的巴利文寫本讀作:

      

      (二)漢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11)中“變”義為“像”

      菩提流志(Bodhiruci,活躍於693-722年)於公元709年將譯為漢語,漢譯題為《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T.20,no.1092)。其中有以下描述:

      (3)復於其外作十肘院,净治塗地。當壇西門八肘圓壇,基高二肘,如法圖畫。唯開東門,種種幡華敷列莊飾。中置净土阿彌陀佛,面東,以諸華、香、飲、食、香水布獻供養。當壇北門八肘方壇,基高二肘,如法圖畫。唯開南門,種種幡華敷置莊嚴。中置毘盧遮那佛、地藏菩薩、彌勒菩薩、不空奮怒王,面南,以諸華、香、飲、食、香水布獻供養。當壇東門八肘方壇,基高二肘,如法圖畫。唯開西門,種種幡華敷列莊嚴。中置釋迦牟尼佛、執金剛祕密主菩薩、不空羂索悉地王、不空大奮怒王,面西,以諸華、香、飲、食、香水布獻供養。當壇南門八肘方壇,基高三(異讀為“二”)肘,壇外四面作飾山形,如法圖畫。唯開北門,種種幡蓋(異讀為“華”)敷置莊嚴。中置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世間王如來、曼殊室利菩薩、除一切障菩薩,面北,以諸香華、飲、食、香水、白栴檀香、沈水香、蘇合香、龍腦香、欎金香敷獻供養。(T.20,no.1092,302c13-303a2)

      此處“變”指雕像或塑像。

      筆者將與此對應的同一經典的梵文本部分(80 verso 7-81 recto 3)(12)譯為漢語如下:

      “(主曼陀羅)西部,高出地面的圓壇上,面對(主)曼陀羅,應懸掛精美的(畫着)阿彌陀(Sukhāvatī)的布。之後還應放置阿彌陀像(bimba)、神聖的觀世音像及大勢至菩薩(的像)。

      (主曼陀羅)東部,高出地面的方壇上,面對(主)圓壇,應懸掛(畫着)的布。之後還應放置釋迦牟尼像(bimba)、神聖的執金剛(Vajradhara)、不空羂索奮怒()(的像)。

      (主曼陀羅)南部,高聳的山形壇上,面對(主)曼陀羅,應懸掛(畫着)不空羂索()的布,還應放置世間王()如來、曼殊室利()以及除一切障菩薩()(的像)。

      (主曼陀羅)北部,如前面同樣形狀的高聳的壇上,面對(主)曼陀羅,應懸掛(畫着)奮怒王(Krodharāja)的布。還應放置毗盧遮那(Vairocana)如來、彌勒(Maitreya)以及地藏()(的像)。

      在所有這些(小曼陀羅堂)中,應裝飾放置神像的地方:即,應用絲綢和花環裝飾;應用所有裝飾品裝飾;應拿進一個裝滿水的水罐;應放置大量香;應放置多種美味的(飲料?)和多種食物;應放置多種果實;應放置多種供養食物;應將混合着檀木、蘆蒼木、嘟嚕迦草、樟腦、麝香、藏紅花的香供奉在畫布前。”(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