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理解并建构未来教育世界的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G1.914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3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历史是对过去的诠释.回顾历史,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借鉴历史的教训,可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参考.对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历程有所了解,有助于认识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特点,也有利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之路有着太多的故事.想要更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的过程,就得对其发展道路进行梳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数学教育不是“直线式”发展,也不是“曲线式”发展,而是存在一些标志性的关键事件以“取整式”的形式推动着数学教育的发展.从唯物辩证法来看待“取整式”,其实可以说是质量互变规律,横轴看成是“量”的积累,纵轴看成“质”的飞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发展过程.这一规律展现了事物发展的方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之一,标志着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想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之路,根据“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把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大致分成了以下几个时期,对中学数学教育演变之路进行阐述.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状况

      (一)模仿创建时期:1949-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中学数学教材使用的版本不统一,内容多,编排不够合理,中学数学教育在教材、制度、评价等方面欠缺条理性,且教材内容过于抽象,不符合实际,缺乏逻辑顺序,都需要重新进行整理和重置.[1]于是,195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数学教材精简纲要(草案)》面向全国各大行政区.为实现中小学教材统一供应,同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并对纲要进行了修订与改编.[2]1951年4月,教育部确定从1951年秋季起在全国统一使用教科书,结束了教材紊乱的局面,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了统一.[3]1952年,教育部开始全面向苏联学习,拟定了我国首部《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了“双基”教学要求,到1954年进行了修订,编译出我国中小学十二年制数学教材并在全国统一使用.[4]由于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当时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基本上是移植苏联的教学大纲,教材与大纲过于注重模仿,在许多内容、讲法及安排上脱离了我国实际情况.好在学习外国经验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这一深刻教训很快被认识到,迫使我国需进行教育改革,因此我国教育改革道路进入了下一阶段.

      (二)改革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教育部提出要改变中小学数学知识面窄、内容浅的情况,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5]加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口号,教育部门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知识少、内容浅、知识面窄等状况,决定调整数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6]1960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引领下,教育部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修订,1961年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是十年制大纲,由此,中小学数学教材就出现了十年制与十二年制两种.1963年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大纲与课本经验教训并吸取各种教改的经验教训,对1961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发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计算能力”三大能力的数学教学培养目标,重新编写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7]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包括平面几何和代数;高中阶段的教材包含代数、平面解析几何、平面三角和立体几何四大部分内容.[8]同年开始在全国使用,中学数学教科书都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注重比较科学、规范的数学课程研制体系,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但对于“基础”的认识不够.总的来说,我国的中学数学有了质的变化,有了自己的航标,开始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有重大深远的影响.[9]

      (三)“文革”破坏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开始十年“文化大革命”,教育领域成为了受破坏最严重区域,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秩序混乱,课堂管理松弛,一些学校停课,导致这个时期中学数学教育水平严重下滑.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从借鉴学习到发展成型,逐步摸索出了自己的中学数学教育体系,可惜“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数学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改革开放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体现状.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四个阶段

      (一)恢复时期:1978-1987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数学教育受到了严重破坏,加上邓小平提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精神及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这内外因的引导下,需要对中学数学教育的“量”进行恢复.1978年我国开始恢复教育,中学数学教育也开始进行恢复,要求按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合理的知识进行中小学数学教育,由此,教育部于1978年2月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了“精简、增加、渗透”六字方针,精简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增加了概率与统计、微积分、逻辑代数初步知识,适当渗透了对应等近代数学、集合思想在中学教材里,中学数学课程不分科目且综合编排.[10]经过几年实践,发现课程内容要求太高,学生负担过重,教师也不适应综合编排,于是在量上进行增减,减少知识内容,增加学制.同时为更好地改进中学数学教育,1978年教育部委托由北师大牵头,多个部门与单位一起成立编写组,编写《中学数学实验教材》,1979年9月组成了实验研究组开始第一批实验.[10]这一阶段的课改与教学开始走向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迈向了多样化,促进了数学课程的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