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移云区”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调整与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侯勇,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总会计师,正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审计;贺天宇,东南大学管理会计创新研究中心/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院。

原文出处:
商业会计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等新兴技术得到了应用和推广,并对当前的社会生产、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也包括传统的内部审计。面对新背景、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内部审计要重新审视自身职能,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结束等阶段积极做出调整,以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一、传统内部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内部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和审计报告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大智移云区”背景下,数据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内部审计需要更深层次地对各类数据内容进行挖掘和分析,精准处理海量数据,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核查,以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问题,为管理层提供信息支持。显然,当前内部审计的模式难以支撑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结束等阶段存在着不足。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局限性

      现有内部审计主要着眼于期间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的编制主要针对特定的期间、单一的审计对象、相对集中的审计范围,而“大智移云区”背景下经济管理环境瞬息万变,相应地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显然,在传统审计思维指导下、依靠传统审计技术制定的审计计划或方案,难以对日趋复杂的审计业务和事项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和调整。另外,由于内部审计技术与手段的落后,审计计划的工作重点主要局限于对经营成果的检查和监督,难以适应审计全覆盖对审计资源数量及质量的要求。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局限性

      传统的内部审计,关注的是财务与经济方面的责任审计,其目标也只是定位于查错防弊的简单职能上。然而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会计核算信息不只涵盖原有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许多的非结构化数据,因而,内部审计也要相应地对其予以识别、挖掘和鉴证,这就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从企业战略全局和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紧密结合新的信息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审计业务进行数据分析,加大推进审计工作的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内部治理的需求。

      (三)审计结束阶段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内部审计下,由于审计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薄弱,数据使用率较低、数据选取不够精准、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出具的审计报告内容较为简单,难以保障审计决策和审计结论的科学性,同时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不健全,数据分析与审计决策未能有效衔接,影响了审计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大智移云区”背景下内部审计的调整与转变

      (一)内部审计准备阶段

      1.审计人员安排、审计资源分配和审计项目规划要做出调整。在“大智移云区”背景下,内部审计不仅要发挥事后监督的职能,也要履行实时监控的职能。这就意味着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完成“结果审计”,也要相应地完成“过程审计”。审计目标的这种转变,自然会影响审计准备阶段的有关工作。因而,“大智移云区”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要关注审计目标的变化。不同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审计计划的制定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期间和特定的审计范围,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会发生实时改变,因此审计计划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由于时间安排和范围的变化,使得内部审计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审计资源的分配也会出现重要转变,需要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审计策略规划要科学,审计人员安排要够用,审计项目分配要合理,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相结合,使审计资源分配够用而不过剩,兼顾成本与效益,更趋于合理、科学。

      2.持续性审计成为发展方向。在“大智移云区”背景下,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将直面大数据环境,因此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期间审计向动态、实时的方向不断转变,持续性审计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解决审计信息滞后等问题。持续审计是控制风险型审计,通过对单位内部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全面评估,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和运作效果进行审计,这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持续性审计模式下,审计准备阶段可能并无固定的时间界限,因为审计项目可能随时开展,审计的结果也可随时提供给经营管理人员。并且,审计范围也不再受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3.全面审计成为可能。传统的内部审计出于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权衡,仍采用抽样审计方式,即对依据一定方法抽出的审计样本开展审计,并通过样本估计总体情况进而得出审计结论。显然,这一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抽样风险,甚至可能影响最终的审计结论。虽然可以通过扩大样本规模降低抽样风险,但传统内部审计技术手段难以达到此要求。随着“大智移云区”等新兴信息技术的突破,海量数据的处理也成为了可能,因而全面审计也有了可操作性。内部审计要适应这一转变,从数据复杂性、相关性等角度考虑,合理安排拟实施审计程序和范围,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在审计准备阶段即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方法等。

      (二)内部审计实施阶段

      在审计实施阶段,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存储以及利用多样性数据挖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能力,并从中找到审计疑点。另外,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能够从整体、全局的角度思考审计问题,从而形成总体的思维框架,大大降低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