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20)06-0076-08 [DOI]10.16783/j.cnki.nwnus.2020.06.010 元代巩昌总帅府亦称“巩昌二十四城”,其具体名录学术界已经有比较充分的讨论①。笔者注意到巩昌二十四城的说法尚有未能明了之处,而且同时代西北地区还有多处“二十四城”,相互之间亦有共同之处,有必要将其联系起来,重新考察。 一、讨论巩昌二十四城引出的问题 《元史》卷60《地理志》载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下辖有四路,其中巩昌等处总帅府辖有今甘肃东部地区。史载1235年蒙古窝阔台汗次子阔端统兵攻四川时,先招降雄踞巩昌(今甘肃陇西)一带的故金残余势力汪世显部,亦即金末巩州行省各城②,汪氏投降后,阔端因其旧称“仍官以便宜都总帅,凡前所节度二十四城还受节度”③。巩昌平凉等处便宜都总帅府别称“巩昌二十四城”似乎由此而来。汪世显献城于阔端军前,按“国初方事进取,所降下者因以与之”④的惯例,巩昌便宜都总帅府就此成为阔端系的领地,故亦称阔端二十四城、只必帖木儿(阔端之子)二十四城。此后,元代文献常见“巩昌平凉等处二十四处军前便宜都总帅府”、“诸王只必帖木儿分地二十四城”、“巩昌二十四城拘榷所”、“总帅汪惟正所辖二十四城”、“汪良臣发所统二十四州兵”、“巩昌为雍之臣藩,控州二十有四”等记载,二十四城似乎成为巩昌便宜都总帅府的专有称呼⑤。至于二十四城有何说法,学者们解释颇不一致。 以往学者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府统辖的地盘范围上,以此为切入点讨论二十四城所指,即通过确认巩昌总帅府的地盘来判定二十四城的名单。除了“二十四城”外,巩昌总帅府的地盘还有“五府二十七州”、“四府十五州”、“五十余城”等不同说法。这些说法及其产生年代也成为学者判断二十四城的依据。学者一致的看法是,二十四城的说法始于元太宗窝阔台时期,如李治安先生主张巩昌二十四城应为癸卯年(1243)阔端“手札付秦、巩、定西、金、兰、洮、会、环、陇、庆阳、平凉、德顺、镇戎、原、阶、成、岷、叠、西和等二十余州”⑥。王颋也认为二十四城相当于太宗后称制二年(癸卯),依例收回符节、重新颁发之时,巩昌总帅府受命“裁决”的陕西西部“二十余州”⑦。但他又说二十四城只是戊戌岁(太宗十年)的数量,此前兹后都或多或少于此数⑧。归纳而言,二十四城的说法始于元太宗时期,其后的各种说法则是不同时期巩昌总帅府疆域范围伸缩的反映,早期的二十四城包含州、府、军而不包含县。至于二十四城到底包含哪些州,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我们认为以上学者对巩昌二十四城的研究,是基于元代史实与汉地郡县制观念的一般认识,主要是从地方政治制度和政区沿革的思路出发,考察二十四城所指,进而对巩昌总帅府所辖各府州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各说文献梳理细致,考证扎实,对理清巩昌总帅府辖区沿革贡献颇大。但各种结论与二十四城的数目都有出入,难免有“二十四城”的说法是否可靠之疑惑,进而反思以往的研究思路是不是有些局促单一。 我们在翻检相关史料时,总感觉“二十四城”在元代是个习称,而且是蒙古或草原习称。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元史·地理志》载至元二十一年,“阿只吉遣使言:‘元隶只必帖木儿二十四城之中,有察带二城置达鲁花赤,就付阔端,遂不隶省’。至是奉旨:‘诚如所言,其还正之’。”⑨阿只吉大王是察合台后裔,因为只必帖木儿二十四城(巩昌二十四城)中有两城(泾州、邠州)属于察合台系家产⑩,曾由阔端位下代管,所以由他出面向朝廷讨要,获得许可(11)。如将二十四城视为实数,则此后只必帖木儿位下只余二十二城,不得再称二十四城。事实上,据李治安先生研究,经过多次政区调整,至元二十一年后,巩昌都总帅府实际上仅辖“四府十五州”(12)。然而巩昌都总帅府始终被官方称为二十四城(13),可见二十四城乃是习称,并非实指,其用法及其由来值得重新探究。 二、元代西北诸“二十四城”探析 翻检史籍,蒙元时期“二十四城”的说法屡见于各语种文献中,“二十四城”的用法并不仅限于巩昌总帅府辖地,所指之地也涵盖西北多地。考虑到元代体制的多元复合性,以及相关史料的多语种背景,“二十四城”的用法或许有更宽广的文化背景,或有某种特定的含义,不能仅从汉地郡县制的角度思考,可以换个思路。 从空间范围看,同时代的西北地区除了巩昌二十四城外,还有唐兀惕二十四城、京兆二十四城、火州二十四城、(脱思麻)二十四城等说法。分析其共同点,正如巩昌二十四城对应着阔端王位下,其他几个“二十四城”分别对应着安西王忙哥剌王位下、亦都护王位下、西平王奥鲁赤王位下。分述如下: (一)唐兀惕二十四城 波斯文巨著《史集》第2卷记载:“忽必烈合罕死后,铁穆耳合罕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忽必烈合罕给予忙哥剌的那支军队,以及原属于他的唐兀惕地区,赐给了阿难答。而唐兀惕乃一幅员广阔的大国,在汉语中,它被称为河西,即西方的大河。该处有以下一些大城为其君主之京城。京兆府、甘州府……和阿黑—八里[白城]。在该国中有二十四座大城,该处居民大多数为木速蛮,但他们的地主和农民乃为偶像教徒。”(14)这里提到的唐兀惕大国或唐兀惕地区的二十四座大城,从名称看,应指原西夏故地,但实际上指的是安西王忙哥剌受封的安西王国疆域。忙哥剌是忽必烈第三子,至元九年被封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分地,驻兵六盘山”(15)。“胙土关中,秦蜀夏陇悉归控御”(16)。前者是安西王实封范围,后者只是归其负责的军政大区。换句话说,安西王“胙土”仅限于世祖潜邸的京兆路分地,它和“秦蜀夏陇”广大控御区的性质和范围都有区别(17)。姚燧《延釐寺碑》的说法最清楚:“在昔宪庙大封宗室,以世祖母弟,国之关中。于后立极之十三年,当至元九年,诏立皇子为安西王,以渊龙所国国之……教令之加,于陇于凉,于蜀于羌。”(18)明确将安西王辖区区分为宗室封土与“教令之加”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