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对权相专权时期政争史的历史书写及其影响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永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234)。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在权相蔡京、秦桧和韩侂胄专权时期,先后发生了影响巨大的崇宁党禁案、秦桧排斥打击异己事件和庆元党禁案,由此引发一些时人对其加以积极记录、整理以及传布,《元祐党籍列传谱述》《绍兴正论》《绍兴正论小传》和《庆元党禁》便是该类政治事件被时人记录、书写的产物。这些旨在反映权相专权时期政争史的专门性著述,既是对当时受害政治群体基本历史史实的具体写照,更是宋代权相专权体制的必然产物,并且影响深远。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0)05-0127-(08)

      DOI:10.13852/J.CNKI.JSHNU.2020.05.014

      宋代朝政斗争激烈,政局转换较为频繁,权相专权成了宋代朝政活动中颇为突出的政治现象。在权相掌控朝政期间,他们往往采取政治高压手段,残酷打压政敌,排除异己,以便推行利己之策,稳固自身权位。如著名的元祐党籍案、秦桧排斥打击异己事件和庆元党禁案,就先后发生在蔡京、秦桧和韩侂胄专权时期,并且这些事件因具有涉及人数多、打击面广、影响范围大和社会关注度高等突出特点,从而成为人们颇为关注的政治话题。正因为如此,宋代一些有识之士对该类事件便积极加以记录、整理,甚至编撰成史著,以便阐明事件原委,表明自身政治立场。不过,长期以来,学界聚焦事件本身者居多,而对其编撰成书状况虽有一定涉及,但未能贯通考察此类著述的基本书写状况、特点及其影响。①因此,本文拟结合见于记载以及现存的该类史著,对人们的相关书写状况、特点及其影响等加以探究。

      一、宋人书写权相专权时期政争史的基本状况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无论是对内变法,对外和战,还是朝堂内激烈的权力之争,时常会成为朝廷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围绕该议题,朝廷内外往往会发生激烈的政见之争,并且由此造成不同政治派别或者群体有迥然相异的政治命运。其间,一些掌控权势的宰相为维护自身权位,推行利己之策,在朝政斗争中甚至不惜借政派或者党派名义,残酷打压持不同政见者,由此造成受害者甚至家属声名扫地,仕途坎坷,生活艰难。不过,对于被迫害者不畏强权,坚持己见,以及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甚至曲折的仕宦经历,一些有识之士积极加以记录、撰述。

      1.崇宁党禁催生下的党禁史书写

      建中靖国元年末,宋徽宗亲政时,蔡京出任宰相,朝廷以“继志述事”为号召,加上蔡京出于稳固自身权位需要,进一步打击元祐诸臣,甚至将曾在元符三年上书者以及异己分子一并列为“元祐奸党”。崇宁元年,徽宗亲笔书写奸党姓名,刻石端礼门。②到崇宁三年,蔡京又书写奸党姓名,印发至各地,摹刻上石,名为《元祐党籍碑》。③当时朝廷的做法是旨在使元祐党人“恶名”广泛且永久传布。对于徽宗朝元祐党籍认定过程,清人朱彝尊在《桂林府石刻元祐党籍跋》中详细论述道:“元祐党籍,徽宗书之,立石端礼门。其初九十八人尔。既而蔡京复大书颁郡县以上,书人及己所不喜者作附丽人添入,凡三百九人。碑称皇帝嗣位之五年,盖崇宁四年也,是时籍中曾任宰臣执政者十无一存,曾任待制及余官亦已零落过半亡者。毁其绘像及所著书,夺其坟寺,存者定为邪等,降责编管荒徼,禁不得同州住,其子弟亦不得诣阙下,小人之快意未有甚于斯时者矣,岂复有所忌惮乎?”④由此可见,徽宗朝最先被认定的元祐党人有98人,后被蔡京增至309人,并且,这些党人无论是幸存者还是过世者,均在当时遭受无情打压和摧残。

      此后到南宋初,受靖康之难影响,元祐党籍史料散失严重,党人史事模糊不清。李心传甚至指出:“渡江以来,党碑无复存者,凡自陈者,悉以胥吏私传之本为据。”⑤由此表明,私传党碑史料成了南宋初期朝廷了解元祐党人史事的基本依据。正缘于此,高宗绍兴六年春正月,朝廷命给事中、中书舍人甄别元祐党籍。⑥其间,朝廷令张纲等看详。张纲指出:“臣等今看详党籍人姓名,见于碑刻者共有二本:一本计九十八人,一本计三百九人。虽皆出于蔡京私意,内九十八人者,系是崇宁初年所定,多得其真。其后蔡京再将上书人及将己所不喜者作附丽人添入党籍,冗杂泛滥,增至三百九人。看详九十八人内,除王珪一名不合在籍,自余九十七人多是名德之臣。……所有三百九人,豁除九十七人系前石刻所载,其余数内更有侍从官上官均、岑象求及余官江公望、范柔中、邓考甫、孙谔等六人,其名德亦显然可见外,有二百余人,虽石刻具存,然其姓名有不显者,及当时议论是非,为年岁深远,别无文字考究,难以雷同开具。契勘前项九十七人并六人共计一百三人,依得累降推恩指挥,所有今来臣寮上言,许子孙陈乞恩例次数,伏乞付三省措置施行。”⑦可见,针对诸多党人史事不全或者姓名不显状况,朝廷只对认定的103名元祐党人子孙准予推恩。不过,朝廷推恩人数虽有限,但党人之后龚颐正在撰述《元祐党籍列传谱述》时,“遂采三百九人之事迹……盖惟恐其阙然”。⑧

      《元祐党籍列传谱述》凡100卷,系龚颐正“以诸臣本传及志、状、家传、遗事之类集成之。其事迹微晦,史不可见者,则采拾诸书为之补传,凡三百九人,其阙者四人而已”。⑨可见,龚氏凭借一己之力尽力搜集编撰完整的元祐党人传记。又据李心传记述:“龚颐正字养正,和州历阳人。曾祖原,尚书兵部侍郎。颐正本名敦颐,少举进士不第,用洪丞相门客恩,为不理选限登仕郎,尝著《符祐本末》三十卷,又撰《元祐党籍三百九人列传》,所佚者六人而已。”可见,龚颐正颇为看重北宋后期史,尤其是元祐党人史事。另外,李心传所记《元祐党籍传》缺佚六人,而前述仅缺四人,二者所记微有差异。李心传对龚氏事迹接着叙述道:“洪内翰领史院,荐于朝,初授下州文学,旋补廸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光宗受禅,改今名。用荐者,主管吏部架阁文字,迁太社令、宗正寺主簿。颐正著《续稽古录》,盛言侂胄定策之勋,由是擢兼资善堂小学教授,迁枢密院编修官。嘉泰元年秋,诏以颐正学问赅博,赐进士出身,兼实录院检讨官,付以三朝史事。是冬,迁秘书丞,未逾月卒。及侂胄死,有诏毁其《续稽古录》焉。”⑩可见,龚氏因得到领史院洪迈举荐,不仅仕途顺利,而且还参与了国史编修,私著有《续稽古录》。但是,却因他“盛言侂胄定策之勋”,《续稽古录》终遭被毁命运。陈振孙由此认为龚氏“非端士也”。(11)清四库馆臣亦批评道:“盖其心术学问皆非光比,故持论之正亦终不及光也。”(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