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自然审美之鹤篇

作 者:

作者简介:
薛富兴(1963- ),男,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353)。

原文出处: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先秦至两汉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奠基阶段,时人集中欣赏鹤的外在形式美因素:其形、其色与其声。魏晋则是中华鹤审美欣赏的拓展期。本时期相关诗文表明时人开辟了鹤审美欣赏的三条路线:以鹤的形象传达道教长寿与成仙观念的仙化之路,以鹤的形象表达士大夫精英阶层社会与文化优越感及精致化审美趣味的雅化之路,以及设身处地地体验野生鹤族被驯化,失去自由悲剧命运的同情式关注之路。立足现代社会对鹤的了解,时人尚未形成对鹤生物习性的完善认识,仅及长寿一项且高度夸张。其对鹤的仙化与雅化之路是以自然对象表达人类的人文观念趣味,存在着严重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培育人们客观、独立地欣赏自然自身之美的态度。其同情式关注自然之路乃本时期值得珍视的审美遗产,客观上符合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客观地欣赏自然、真诚地尊重自然之理念。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20)03-62-10

       鹤在中国是一种知名度很高的鸟类,先秦时代便有关于鹤的记录。比如:“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1]最知名者当数此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

       看来,先民对鹤的审美欣赏从关注其在旷野上所发出的清亮激越、可以上达天听的声音开始,此第一印象影响了许慎对鹤的定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从鸟,寉声。”[3]同样,晋人吕静所撰《韵集》更是直接宣布:“鹤,善鸣鸟也。”[4]据此,鹤来到这个世界似乎专以其悦耳之音取胜,然而先民实际上很早就同时被其鲜明、艳丽的毛色所吸引:《诗》云:“……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对于“鹤鹤”一词,朱熹注曰“洁白貌”[5]。“鹤”本来是个用以指称某特定鸟类的专有名词,然而现在它已转化为一个用以描述鸟的某种普遍性状——白色羽毛的形容词。任何色白之鸟均可以“鹤鹤”称之,这足以说明正如其清脆悦耳、可以直刺云霄的声音是鹤向人类审美欣赏者递上的第一张名片那样,其纯洁倩丽的毛色同样引起人类欣赏者的极大审美关注。不仅如此,还有它那出俏的身材,特别是其修长得有点高傲的胫项更令人艳羡不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6]总之,中国人对鹤的审美欣赏始于先秦,先秦时代可称为中华鹤审美之奠基阶段。在本时期,人们对鹤的审美欣赏主要集中于鹤的外在突出审美特性——其形式美因素。具体而言,对鹤的毛色、声音与体形方面进行审美欣赏。对鹤所独具的突出形式美而言,这样的审美欣赏已较为完善。事实尚不止于此。由于其时人们对鹤真是太喜欢了,乃至于出现养鹤之风:

       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乱,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7]

       因鹤美而爱鹤,又因喜鹤而养鹤,最后,鹤不仅成功地成为中国人所挚爱的一种宠物,它甚至同时也危及其主人族群的政治安全,这便是人类审美行为的复杂效应。

       两汉时代,国人对鹤的审美认知得到深化,人们发现鹤不仅是一种极漂亮的鸟,它同时也是一种长寿鸟:“鹤寿千岁以极其游。”[8]“鹤寿千岁”当然是一种夸张,然而与其他鸟类相比,鹤确实属于高寿。野生个体鹤可以活到50岁以上,人工驯养者最长活到61岁。[9]45想想唐人曾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据说,20世纪中期中东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才40多岁,一只鸟能活这么长当然是奇迹,它引起先民的艳羡与崇拜便实属自然。汉代是一个道教兴起、神仙思想盛行的时代,长生不老、羽化登仙乃时人共享的梦想。鹤乃高寿之禽,再加上它那不俗的身材、纯净倩丽的毛色、极具穿透力的嗓音、傲然不群的步态,及其在蓝天下自由翱翔的雄姿,凡此种种,它最终成为道教神仙观念的绝好审美意象,亦可视其为道教的重要文化符号:

       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二十余年后……果乘白鹤驻山岭,望之不可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10]

       在关于鹤的审美欣赏史上,汉人最大的贡献便是对鹤的“仙化”。这一对鹤的“自然的人化”或文化化,首先以对鹤的一项内在特性——长寿的认知为基础,然后辅之以鹤的外在审美优势——其色、其形与其音。从审美传播效果看,此可谓自然审美与道教形象塑造、文化传播之最佳融合方案。自此,鹤从一自然审美对象转化成一个关于道教神仙观念的文化符号;道教由于发现了鹤这一具体的鸟类对象,其神仙观念之具体化、大众化便有了恰当的审美途径。某种意义上说,可谓之自然审美与道教宗教观念传播之双赢局面。从自然审美的角度看,鹤自此获得一项恒久性美誉——“仙鹤”。两汉又是一个以赋称盛的时代,鹤自然又会进入本时期辞赋家们的审美视野:

       白鸟朱冠,鼓翼池干。举修距而跃跃,奋皓翅之翻翻。宛修颈而顾步,啄沙碛而相欢。岂忘赤霄之上,忽池御而盘桓,饮清流而不举,食稻粱而未安,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恩,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观。[11]

       这也许是中国古代自然审美史上关于鹤的较完善审美经验记录。作者先呈其色——“白鸟朱冠”,继述其姿——“举修距而跃跃,奋皓翅之翻翻”,又及其性——“啄沙碛而相欢”。然而需注意者,作者这里所摹写之鹤已非常鹤,而是野生飞禽鹤家族中最为不幸的一类——不慎落入人间之网,成为贵族宠物的鹤。作者极为敏感地捕捉此鹤被收养未久,其野性尚未净脱的特殊状态——“岂忘赤霄之上,忽池御而盘桓,饮清流而不举,食稻粱而未安,故知野禽野性,未脱笼樊”。然而鹤的抗争毕竟无谓,它最终不得不为生存而妥协。需注意者,作者在此将鹤的“不得已也”状态解释为鹤的一种自由意志,一种特殊美德——对其人类主人的感激之情:“赖吾王之广爱,虽禽鸟兮抱恩,方腾骧而鸣舞,凭朱槛而为观。”真的如此吗?正需要读者们深思。从自然审美欣赏角度看,此文虽简,然审美视野较为完善。此文更可贵者在于它开辟了一个关于鹤的严肃话题——鹤之野性与驯化命运间之张力,此话题在此后鹤的审美欣赏史上会反复出现。

       先秦至两汉是国人鹤审美欣赏的奠基期,魏晋则是其拓展期。以本时期辞赋为例,花鸟赋乃魏晋赋之大类,据本人不完全统计,本时期花卉类辞赋77篇,涉及花卉29种;鸟类辞赋93篇,涉及鸟类28种。鸟类辞赋中,鹤又乃本时期辞赋家最关注者之一,凡9篇;其出场频率仅次于鹦鹉(11篇)。更重要的是,后世关于鹤的审美基调均在本时期出现,可谓之鹤审美趣味之拓展期。时人对鹤之喜爱首先可从其养鹤之习中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