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来说,审计是为了服务于委托人的终极目标而实施的目的性活动,审计结果是审计活动的产出,是审计直接目标的体现。而通过直接目标来实现终极目标的路径是审计结果应用,没有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就没有审计终极目标的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也不例外,其审计结果及应用是其审计终极目标实现的基础。因此,从理论上厘清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及其应用,是科学地建构突发公共事件审计制度的基础。 一、文献综述 目前有关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及审计结果应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1.及时公告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的重要性。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突发公共事件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社会公众极为敏感,因此需要及时公告审计结果。但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例如,审计结果需要及时反馈,让民众了解到危机处理过程中的实际结果,以稳定群众情绪。突发事件审计结果影响具有广泛性,因此需要及时公告审计结果。民间公益组织及时审计并公告结果有助于增强其公信力,从而有利于其筹措救灾资金物资。阶段性审计情况定期公告、重大问题随时公告、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结果公告三种审计公告模式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审计公告的时效性。提升审计的透明度和开放性、适时公告和宣传是开展大规模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重要手段。通报和公布审计结果是发挥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对救灾物资和资金的拨付、管理与使用越来越重视,要求政府及时公布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救灾物资和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在汶川抗震救灾等公共危机审计中,审计机关实施了审计公告的适时披露,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可以通过审计公告让公众了解危机的处置情况,消除公众的质疑和忧虑,稳定公众的情绪。及时披露每个阶段的审计信息也能使公众及时地了解事件的进展以及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成果,从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重大公共事项跟踪审计在工作完成后应出具多份审计报告,不仅要对有关的事项发表审计意见,而且要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与综合性审计报告。 2.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及中外差异。李越冬、杨积平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应急项目审计经验,提出应急项目审计报告应该包括标题、目录、被审计应急项目情况简介、应急项目审计实施情况、应急项目审计结果及处理意见、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反馈、对后续应急项目审计的建议、签章和日期。褚孟宇提出,公共危机审计公告至少应包含基本情况概述、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建议和已整改情况。张栋比较了几个国家的公共危机审计报告差异,发现国外审计报告的内容结构更加系统完善,标题框架明确具体,便于报告阅读者使用。 3.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中及时提出审计建议的重要性。学者们普遍认为要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地提出建议并推动整改。例如,张林军、刘西林提出,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紧急项目审计研究中,对于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并加以完善改进;褚孟宇提出,公共危机审计需要随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有效建议,为政府危机处理提供及时的决策依据;郝莉莉提出,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审计需要及时纠正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控制风险,完善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专项资金的管理规范。 4.突发公共事件审计中的责任追究问题。例如,张林军、刘西林提出,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紧急项目审计中,对于出现的问题,涉及舞弊行为的要在审计的职权范围内做相应的处理;毕秀玲指出,我国公共危机审计中,对核查属实的违规违纪事项进行了严肃处理;曲伟强提出,公共危机管理审计中,审计对查出的问题应根据其情形,依法提交国家权力机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上述文献显示,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及其应用,尚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笔者将对此展开分析。 二、理论框架 经典审计理论认为,审计结果是审计工作的产出,也可以称为审计成果,它体现了审计直接目标的实现程度。审计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审计主题及审计业务类型有不同的审计结果,不同的审计方式/审计时机也有不同的审计结果,因此,需要考察审计结果的多个维度。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的总体框架也就是其审计结果的分类体系,可以从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方式、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阶段来考察,所以,有多种分类体系。 从审计业务类型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审计通常分为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合规审计、制度审计和综合审计。不同的审计业务类型,其审计结果不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四个阶段都可能出现上述五种审计业务类型。基于审计业务类型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阶段,突发公共事件审计结果体系如表1所示。
从审计方式/审计时机来说,通常有跟踪审计、年度定期审计和常规事后审计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下,审计时机、审计方式存在差异,因此,审计结果及其应用也存在差异。并且,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不同阶段,对审计方式/审计时机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审计结果及其应用的差异会显现在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不同阶段,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