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于共同防卫缅甸问题的交涉(1940-1942)

作 者:
于宁 

作者简介:
于宁,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抗日战争研究

内容提要:

1940年10月,滇缅公路重开后,中国开始积极谋划出兵缅甸,以维系国际交通线的安全。但由于英国不愿介入中日战争,并基于利益考量而寻求以自身力量保卫远东殖民地,因此一再阻挠中国军队赴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缅政府无力向中国入缅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中方则因实力所限,难以改变同盟国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知,致使缅甸防卫再次丧失有利时机。最终迫于形势,英国才同意中国出兵缅甸。与英国交涉过程中,中国遭遇的一系列波折,是中日战争由中国孤军奋战进入抗战国际化阶段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更是同盟国内部既有矛盾与战略利益冲突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2 期

字号:

       1940年6月,滇越国际交通中断,滇缅公路成为各种战略物资进入中国的主要孔道。不久,在日本的胁迫下,英国宣布封锁滇缅公路。10月,为应对日本在远东的扩张,英国决定恢复中缅陆上交通,并酝酿与中国开展军事合作。最初,英国驻华大使负责与中方高层交涉共同防卫缅甸的相关问题。1941年初,英国派遣军事使节团来华,并允许中国军事考察团访问远东殖民地。随后,中英就联合军事行动问题达成初步协议,一旦英日开战,中国可派兵入缅协防英军。

       关于中英共同防卫缅甸问题交涉的研究,学界已产生一批具有学术影响的成果。①本文拟利用中英双方相关史料,在系统考察中英交涉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中英防卫缅甸的各自计划与利益诉求,对太平洋战争前后中英军事合作状况进行评判,探寻双方存在分歧的根源。

       一、中英酝酿军事合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迫于德国在欧洲的压力,国力衰退的英国选择以外交方式维护其在华利益。从签署承认日本侵华合法性的《有田一克莱琪协定》到单方面宣布关闭滇缅公路,英国希望通过牺牲中国的利益来换取日本的让步。然而,实际换来的却是日本的步步紧逼。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接连获胜,不仅使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失去了宗主国的保护,也刺激了日本的南进野心。7月27日,日本大本营与政府制定的计划明确提出:“行使武力时,应极力将战争对手只限于英国一国。但即使在这种场合,对美开战也将不可避免,因此,应做好充分准备。”②当英国忙于保卫本土而无暇东顾时,日本一方面逼迫法属印度支那当局订立协定,允许日军进驻印支北部,并可取道进攻中国云南;另一方面又向荷属东印度施压,要求后者增加对日石油供应量。9月,日本与德国、意大利缔结三国同盟条约,相互承认彼此建立的“新秩序”。日本对外政策“由进驻法属印度支那而发展到处理南方问题(指侵入东南亚——引者注),由三国同盟开创了向世界政策发展的开端”。③

       日本对远东英属殖民地构成了严重威胁,但远东防务整体薄弱的状况则令英国更为忧虑,特别是缅甸的防御力量。造成这种状况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兵力有限。1937年4月1日,英国宣布印度与缅甸分治,缅甸防务改由英缅政府负责。截至1939年,缅甸全国共有士兵5374人,其中有1807名欧洲人,3517名是英印军中的亚洲人。此外,缅甸还拥有1.2万名宪兵和边防军,用于维持国内治安。④由于历史原因及英国奉行互相牵制的民族政策,占缅甸人口多数的缅族人很少在军中服役。其次,军备松弛。缅甸没有海军基地,主要港口亦未设置防御工事。边境线仅构筑有少量工事,缺乏坚固堡垒。⑤最后,边境地区交通不便。缅甸与邻近的泰国拥有漫长的陆上边界,北部是掸邦高原,南部多高山阻隔。缅甸一侧缺少国防公路,尤其是南部丹那沙林半岛。英军虽在土瓦、丹老、维多利亚角设有机场,但各据点相对孤立。一旦爆发战事,当地守军无法坚持很长时间。⑥

       1940年10月,为应对日本迫在眉睫的威胁,英国召集远东英属自治领、殖民地与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军事代表及美方观察员在新加坡举行防务会议,评估远东防务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面对英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造成远东防御力量薄弱的现实,“会议的报告强调加强远东防御措施的紧迫性,包括加强空军、高射炮防御工事、海军防御、大炮以及陆军的力量”。⑦随后,英国政府决定改组远东军事指挥系统。除原印度司令部外,11月18日,英国在新加坡增设远东司令部。前空军上将波普翰(Robert Brooke-Popham,又译巴布翰)担任总司令,指挥远东空军司令部及缅甸、马来亚、香港的驻军,并协调各地英军的行动。上任之初,波普翰即得到两项命令:“首先,英国政府的政策是避免与日本开战;其次,在拥有一支舰队前,我们的远东政策应主要依靠空中力量,并结合可能提供的海军力量。”⑧

       针对缅甸防务存在的问题,在远东司令部的支持下,缅甸战争委员会开始着手重整军备。1940年末,英缅政府宣布:“此后各种部队,对所有种族的人民都将同等录用。……缅人士兵的薪饷要与英国士兵相同。”通过颁布法令,英缅政府让大批缅族人进入步枪队、工兵队、空军预备队及海军后备队中服役。⑨尽管如此,缅甸的防御力量相比国土面积而言,仍极为有限。英国专注于欧洲和中东的战事,以及对马来亚的防御。与这些地区相比,缅甸处于从英国获得保障与增援顺序的最末位。直至1941年,其防务等级甚至低于西印度群岛。⑩

       鉴于远东兵力有限,难以与日本抗衡,英国政府转而积极开展外交斡旋,寻求其他国家的协助。期间,英国着手调整对华政策,利用重开滇缅公路的机会,改善对华关系。1940年10月3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告知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日、德、意同盟,国际空气一清,而美孤立派益失意”。英国准备在封锁期满后,重开滇缅公路。(11)期间,担任蒋介石对英联络员的杭立武从英国驻华大使卡尔(Archibald Clark Kerr)口中获悉,一旦英国“决定开放滇缅路,则妥协政策告终,以后种种互助办法即可顺利进行”。(12)英方暗示中英未来存在相互合作的可能性。随后,丘吉尔发表演说,正式宣布英日订立的关闭滇缅公路协定在3个月期满后不再续订。

       对于重开滇缅公路,蒋介石认为:“英国深悟绥靖政策之在东亚不能收到效果。”(13)在他看来,这既是对日本在远东制造一系列危机事件的有力回应,也是英美调整远东政策的必然产物。10月14日,蒋介石约见卡尔,讨论中英未来开展合作事宜。因对英方心存疑虑,他向卡尔表示,双方合作的前提是英国“尊重中国之平等地位及中国陆军对战争所作贡献之重要”。此外,他坚持双方应遵循平等原则,如果日本威胁云南,英方以新加坡的空军援助中方;若日军进攻新加坡,中方则以陆军截击日军后路。(14)16日,在与卡尔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希望英美并不是以朋友地位,仅从旁来协助,而以平等基础完全共同合作。”(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