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显中(1972-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湖南 湘潭 411105;刘东旭(1993- ),男,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研究,湖南 湘潭 411105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正式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命题,更使为人民服务成了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揭示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关系,蕴含着在守护初心之中素位而行的生存论结构,展现着在先行领悟中领先筹划的生存情态,建构为终生与世代绵延永续的生存时间。新时代坚持和弘扬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就是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生存。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431(2020)06-0001-0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命题,而且确立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生存方式。毛泽东毕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为人民服务思想长期以来被广为阐释和研讨,其界说主要有党的宗旨、美德作风、道德规范、思想命题四种。这些界说都有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依据,分别从不同视域探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但无不落入了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窠臼。这既在理论上遮蔽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真谛,又在实践上造成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忧乐。

      为人民服务固然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但毛泽东从来不以理论态度加以对待。1971年毛泽东接见尼克松时说:“我的特长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令尼克松肃然起敬,更当为共产党人反思:为人民服务意味着什么?为人民服务不是与共产党人相对的存在物,而是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现实生活,在根本上就是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亦非与共产党人相对的思想客体,而是共产党人领悟在守护初心之中为人民服务的生存之境。本文基于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生平思想,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视阈,阐明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以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提供思想智慧。

      一、对象性活动:为人民服务的本真内涵

      为人民服务的命题是由毛泽东最早正式提出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命题,确立党与人民、人民与利益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的是党参与人民利益实现的对象性活动。缺少对前者对象性关系的领会,为人民服务难免发生质变;缺少对后者对象性活动的领悟,为人民服务必然踏空蹈虚。然而为人民服务作为对象性活动,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中始终未曾阐明。

      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属于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实践,意味着“在为人民服务”“去为人民服务”“服务出……”“服务……出来”。“实践乃是存在之源,它让存在者‘出场’、‘显示’、‘澄明’、‘绽放’……,总之让其‘在’起(出)来。”[1]作为“服务……出来”和“去为人民服务”的生存活动,为人民服务构建着共产党人的生存方式,共产党人通过为人民服务而不断向共产主义靠拢。长期来人们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这当然揭示了党的政治性质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强化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却遮蔽了其作为感性活动的本真内涵。以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是实体性的固化宗旨,而是“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履。

      在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感性活动中,人民群众属于共产党人的服务对象,并因参与历史创造而配享服务资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的,人民是个历史的总体性的概念。共产党人坚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深刻表明人民概念的总体性。人民的总体并非实体性的民众集合,相反作为享受服务的现实个人,他们的活动是“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3]147,以不断拓展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这既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又是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活动。在此生活意义上的人民,区别于实体意义的“人民”,是从事生活生产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生产,构成对共产党人革命事业的支持。将人民群众理解为实体性的民众集合,必定遮蔽人民群众的生存特性,并导致为人民服务迷失方向。

      历史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够创造,但创造历史必须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前提。利益是人民群众自我实现的感性对象,人民群众因利益的享有而丰富发达自身本质力量。但人民群众的利益占有并非纯粹物的使用,而是在面向存在中超越实存,从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和推动历史进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1591959年毛泽东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感性特点,指出:“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4]137人民生活依赖于客观物质条件,它决定着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正是在面向存在和超越实存的对象性活动中,人民群众的感性力量得以激发,经过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全面占有自己,不断通达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人民群众以利益实现为对象性活动,但又是共产党人的服务对象。因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毛泽东指出:“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5]138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自身去争取,但同样需要共产党人的支持和辅助。人民利益得不到实现和补充,人民生活水平就不能提高和改善,人民解放就不能推进和发展;反而言之,人民自由解放的实现依赖于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保障人民利益的实现。人民的利益包括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属于人民群众的生存利益;长远利益以自由解放为定向,不断通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者属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同层次,共同构成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1942年毛泽东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2]P864新时代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不仅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生存方式,而且必须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为生存旨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