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语言学研究:问题的“问题化”

      驱动语言学发展的问题有学科问题和社会语言问题,社会语言问题是语言学发展的本源问题,所谓“问题意识”主要应突出本源问题意识。语言学应注意发现语言生活中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处:语言热点和语言冲突,国际、国家、省域、县域、社会终端等语言生活的不同层级,行政、教育、新闻出版、社会公共服务等语言生活的不同领域,汉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外国语言、特殊人群的语言,语言资源、语言权利、语言技术等不同语言话题,还有语言病理、多学科关心的语言问题等。问题的“问题化”,就是将所发现的问题“学术化”。所谓学术化,就是将所发现的问题置入一定的学科体系,施之以合适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定的学术成果。要科学评价研究成果,并首先将成果用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要反哺社会解决语言问题,并由此验证学术的有效性;要向相关学科进行学术辐射,帮助相关学科解决语言问题。中国语言学界为增强学科穿透力,必须冲破语种和小学科对语言学的“蜂巢状”分割,并在促进中国学科共同体的形成中起带头作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长春),2020.5.21~29

      中国语言扶贫进程70年聚焦:模式、机理、路径及前瞻

      雷明 赵耀 刘曦绯 邹培

      我国现今仍未脱贫的人口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情况复杂的地区。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语言文字扶贫工作应作出战略调整。从“宏观推普”和“微观推普”两个维度,展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广研究,有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现。加快推普属于“五个一批”脱贫方式中教育扶贫的范畴,能加速走完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语言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源,与经济地位和劳动收入显著相关;普通话水平对农村地区个人收入和地方收入有正面影响;普通话有利于构成民族稳定语言共同体。现阶段我国建立了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基层的语言扶贫制度,落实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语言公共教育和语言产业的“多元一体”的语言扶贫方略,形成教育与培训、资源开发与建设、制度保障与兜底的三个运作核心。让普通话推广活动融入各项扶贫战略之中,最终实现对贫困地区人口的语言赋能,利用语言红利,发展语言经济产业,发掘语言资源的经济潜能,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大价值。

      《江汉学术》(武汉),2020.5.5~20

      后脱贫攻坚时期的中国语言扶贫

      后脱贫攻坚时期有着与脱贫攻坚时期不同的背景特征:相对贫困的转向;发展追求的聚焦;内生动力的提升;防止返贫现象;构建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城乡统筹扶贫体系。语言扶贫工作是中国贫困治理体系的有机构成,后脱贫攻坚时期的中国语言扶贫事业至少需要在以下方面开拓进取:及时总结经验;普及与提升并重,制定城乡统筹推普方略;明确精准减贫对象,发挥后发优势;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建立长效机制;阻遏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易地搬迁的社会适应和进城贫困群体的社会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中国反贫困工作的终止,连同语言扶贫在内的扶贫减贫事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语言文字应用》(京),2020.3.9~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