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岭涛,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者的融合主要依靠场景转移来实现,其融合过程也是未来社会图景的构成过程。由于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二者的融合还存在很多障碍。得益于自身与场景转移发展趋势高度吻合的先天禀赋,“5G+8K+三维声”技术集群能够消除这些障碍,促进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进程。通过达成场景转移对真实事物的无限接近,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将最终做到“台上即台下、场外即场内、屏外即屏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零距离,实现“生活即内容,虚拟即现实”。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字号:

      现实社会作为人类单一的物质和意识相结合的存在状态已经繁衍生息了几千年,即使各种幻想、预言不断出现,依然没有改变历史的格局。随着信息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虚拟世界应运而生。相较于现实社会,虚拟世界在思维方式、运行模式、逻辑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天壤之别。也就是说,虚拟世界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的。尽管有着自己的独有特征,但虚拟世界改变不了它产生于而且依赖于现实社会的事实,这种事实必然导致二者逐步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证明,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形成了很好的互动关系,加速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此可以断言,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将构成未来社会的图景,二者的融合速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它们融合得越快,人类社会就发展得越快。

      一、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融合的载体

      在虚拟世界的萌芽时期,现实社会在虚拟世界中主要以数据等方式显现。而随着二者融合程度的加深,现实社会在虚拟世界中更多以场景转移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更加简单、直观,也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场景转移也越来越成为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融合的主要载体。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同步,场景在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转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无论是自己的理念、技术、形态,还是与受众的关系,场景转移都在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向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多向传播转变,体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互融互促的全媒体式的转移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地冲击和影响着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融合的进程与格局。

      一方面,受众是场景转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离开了受众,场景转移不但会失去意义,而且会失去生存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的受众,场景转移的发展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从更多渠道与受众发生接触,更多地吸引、留住他们;是否能够更广泛、更深入地为受众所接受,催化自身的胶合力、亲和力和受众的忠诚度,将直接影响场景转移的质量和速度。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全新的媒体环境带来的受众主体意识的加强,使得他们在场景转移中的角色发生质的变化,逐渐由场景转移的旁观者向参与者、干预者转变;第一,受众希望成为场景转移决策的主角,能够自己决定转移什么和怎么转移;第二,希望成为场景转移过程的主体,自己能够直接为转移做出贡献;第三,希望对场景转移效果的评价有主导权,能够明确表达转移满足自己需求的程度;第四,希望成为场景转移所获得各种利益的直接攸关方,利用通过参与经济利益分配而建立的经济关系强化转移与自己的关系。因此,受众是场景转移的核心,不管是受众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还是受众的基础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都会从不同层次、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目的影响场景转移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另一方面,场景转移越来越成为一个强技术依赖性的领域,新技术的每次变革都会对场景转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技术进步既决定了场景转移创新努力的实现程度,又决定了场景转移时代演变的推动力度。对场景转移技术特别是新技术的认知和利用,影响着场景转移理念与时俱进的速度。作为核心要素和决定性因素,技术决定着场景转移的内容、方式、形态、模式、与受众的关系以及转移效果等。同时,技术与场景转移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在作用过程中有机结合了新技术、新应用与市场需求,以场景转移与受众的互动为出发点,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改变场景转移的传播方式、优化传播内容、提升内容的张力和渗透力,进而影响场景转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在场景转移中作用的增强,场景转移自身的技术基因也会越来越强大,对各种新技术的敏感性也会越来高(无论是与场景转移发展直接相关的技术,还是各种看似与场景转移毫不相关的技术),以确保自身能够及时发现新技术,能够及时引进消化新应用。

      根据受众的需求变动规律、技术的进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场景转移的发展规律。

      1.个性化

      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主体意识的逐步强化使得他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需求,逐渐在与场景转移的互动关系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他们会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于场景转移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反作用力。受众的需求正从场景转移本身衍生出越来越长尾化的要求。他们主导意识强烈,希望自我设计、预设和规划专属的场景体验。在新媒体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社交需求膨胀,使得他们希望场景转移通过体现人际传播的特征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渴望和要求。

      2.沉浸式

      现场作为场景发生的地点,它与不同的时间、内容、人物等组成千差万别、各有韵味的场景。现场的魅力在于它的动态性,在于它的按时间顺序直线发展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在于随时会发生各种未知事件的不确定性。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不同的现场和场景有着截然不同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尽管很难做到,但能够进入各种现场是受众获得沉浸式体验的最高追求和境界。现场的魅力必然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时间、精力的有限必然造成受众对各种现场和场景更多的好奇心和饥饿感,这必然带来场景转移以满足受众沉浸需求为方向的迭代更新。

      3.陪伴性

      传统的时空观念约束了受众与各种场景接触的愿望和能力。受众希望颠覆这种时空概念,让场景转移本身能够变得立体,自己能够多层次、多渠道、长时间感受到场景的方方面面,既能让自己带着真实感走入现场,又能让体验场景转移本身在自己时空内部上下左右各个维度得到聚焦、发散,从而保持体验的持久性、立体性、共时性。随着受众所处各种场景的移动特征越来越显著,移动媒体对于动态场景的构建将使得受众能够随时随地体验场景转移,使得场景转移与受众互动的通道畅通无阻。显然,陪伴正在成为场景转移的基本功能,受众对陪伴的要求也越来越像生理需求那样不可或缺。通过对受众的全时空陪伴,场景转移不但与受众的物理距离逐步缩小,而且心理距离也在缩小,大大深化了场景转移与受众在情感上的亲密感、归属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