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理念引导学科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连辉(1978- ),男,山东菏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武汉 430073)。

原文出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科是国内中国经济史研究重镇之一。在该学科建设过程中,赵德馨提出的“跟随历史前进”的理念,对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做出了突出贡献;赵德馨基于“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来源于对经济历史的分析”的理念,倡导构建中国经济发展学并付诸实践,提升了经济史学科的定位。回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科建设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学科建设经验:一是始终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二是形成和贯彻与学科特点相契合的学科建设理念;三是长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而又能较好实现新老交替的学术研究团队;四是注重学科成果体系的构建;五是重视学科自觉意识的养成。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30(2020)04-0148-09

       DOI:10.19639/j.cnki.issn1003-5230.2020.0040

       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大学发展的重要依托。回顾和研究学科建设史,总结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探寻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学科建设,也具有学术史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向来重视学科建设,拥有若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点。其中,经济史学科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成为国内中国经济史学重镇之一。在此过程中,著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扮演了重要角色,做出了卓越贡献。本文拟以赵德馨建设经济史学科的理念与实践为中心,考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科建设的历程,总结其学科建设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启示。

       一、以新理念发展旧学科: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向前跨进一大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科创建于1953年。该年,赵德馨被选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1956年,赵德馨以优异成绩毕业,返回中南财经学院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①。赵德馨的学成返校,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史学科建设带来了“跟随历史前进”的重要理念,对此后的学科建设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跟随历史前进”是赵德馨于1955年形成的一个理念。此后,这个理念一直伴随他的治学生涯。赵德馨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时,中国历史学界普遍将中国近代史的上限定为1840年,下限断于1919年。给赵德馨等人讲授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戴逸先生亦遵循这一断限标准。1954年,胡绳发起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探讨1840—1919年期间的历史分期问题。这触发了赵德馨对中国近代史下限的思考,使其萌生了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事实后延时间下限的观点。1956年1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教研室举行学术研讨会(即中国人民大学1956年科学讨论会历史学分会场),讨论戴逸先生的论文《对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意见》。赵德馨在发言中着重说明,在1949年之前,将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和中国现代史的上限是合理的。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中国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时期。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仍沿用此前的断代年份与术语的做法值得商榷。对历史时期的断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称谓,应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而变化。因而,中国近代史的上限是1840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上限是1842年),下限应是1949年。其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国现代史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其上限是1949年,下限应跟随历史前进的步伐而后延。其社会性质的内涵,1949年起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现在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完成后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这是赵德馨首次公开表明“跟随历史前进”的理念。当年,苏联权威历史学杂志《历史问题》较详细报道了这次讨论会,并多次提及赵德馨的发言。这次发言的摘要,后发表在《历史研究》1957年第3期上。随后,他又在《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学术月刊》1960年第4期)一文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

       赵德馨返回中南财经学院任教后,开始讲授中国近代经济史。他主持编写的教材《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则贯彻了他的上述主张,将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下限从1919年扩展到1949年,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厚和充实,呈现出新的面貌,将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科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58年8月,高等教育部举办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展览会。在参展的16部中国经济史教材中,经高等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讲义》被评为最优,随即被高等教育部批准为全国推荐教材(第一部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使用的经济史教材),并于同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该书于1969年在美国被节译为英文,于1971年在日本被全译为日文出版。其所以能被评为最优并被外译,一个共同原因是它写到了1949年,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进行了完整的叙述与分析。赵德馨和经济史教研室的各位老师都发现,在本科生教学,特别是在函授生(干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1927—1949年时段的经济演变。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成为受学生欢迎,因而也受到学校重视的课程。国内同行专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肯定,国外的移译和学生的反应(教学的效果),给赵德馨践行“跟随历史前进”理念以鼓励。他从中得到一种认识:经济史学的研究与教学内容跟随历史前进,有利于充分发挥经济史学的社会功能。

       循此跟随历史前进的思路,赵德馨又先后主编或撰写了两部教育部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赵德馨主编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教程》。该教材根据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现代化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形势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在全书主线中增加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演变”的内容,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章节和台港澳经济章节。当年,该教材即被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优秀出版物。1992年,该教材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2003年,赵德馨撰写的《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上册为中国近代经济史(1842-1949)。该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两个层次的经济现代化确立为主线。该教材是教育部中国经济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项目最终成果、“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4年获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图书一等奖。在近半个世纪中,由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位学者主编的三部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之所以能一直受到中央教育部门的青睐和推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始终能够站在新的认识高度积极回应时代的新要求。这得益于“跟随历史前进”的理念,是此理念的充分体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