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时期东南亚海域国家的货币演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邱永志,张国坤,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钱币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引言

       众所周知,中国的货币制度很早就对东南亚地区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宋代以降这种影响尤为深刻。中国钱的兴与废,始终影响着东南亚海域的货币演变。由于宋代铜钱的大量铸造和外流,东南亚海域诸多国家相继开始行用中国铜钱,小额铜钱在日本、爪哇等国深入民间日常交易,东南亚海域开始进入“铜钱时代”(或云“宋钱时代”)。宋元交替后,以白银为基准的纸钞在中国兴盛,欧亚大陆的货币上层多流通白银,抑或以白银作为记账单位,然而元明等朝铜钱的铸造实在稀少,国内与国外铜钱同时发生“断流”。虽然中国钱依然在流出,但流出数量大大减少,东南亚诸国不约而同地出现中国钱不足的问题。为了缓解压力,日本、爪哇、越南等地开始仿铸中国钱;与此同时,明代中国在大明宝钞日渐崩坏的背景下,私钱日趋泛滥,白银稳步崛起,基层社会出现“行钱之地”与“不行钱之地”的区别,多种地方货币及实物货币并行流通。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与地区,同时出现了铜钱质量变坏、价值分层等现象,各国趋同性地转向私钱或仿铸钱时期。16至18世纪,在全球白银时代日益席卷的大潮之下,受中国钱影响的各种地方货币依然未曾绝迹。这种以中国钱为中心辐射东南亚的货币现象,揭示了近代早期中国对东南亚海域国家的影响,也反映出潜藏在货币流通背后各地逐步衍生出自律性的货币行用机制。

       笔者最近在阅读黑田明伸、万志英等基础性研究之上,结合相关资料,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概述和归纳。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乃是一篇读书札记式的心得体会,不足处祈请方家指正。

       二 “白银时代”与“铜钱时代”交织下的东南亚海域货币

       13世纪前后,由欧亚大陆“白银世纪”与东亚海上贸易所构筑的“铜钱时代”,均见证了当时中国的货币制度对周边世界的影响。各个地区也正因为中国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迈向了各有差异的货币演化之路,这对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地区而言更显如此。

       在远途贸易中,不同地区间的贸易共同推动了跨地域货币的发展演进,各个贸易地区通过某种货币连接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循环回路,这个贸易环路反过来继续巩固着该种货币的主导地位,如玛丽亚·特丽萨银币、蒙元时代的白银货币、南亚圈内部的贝币、东南亚海域的中国钱等。这种各地域间约定俗成的货币不依靠任何法定权威,甚至可能在一国铸造却在另外一国流通,仅依赖于贸易双方的选择成立,但当货币匮乏难以继续供给时,贸易环路自行崩溃,并以该种货币为基础,不断繁生演化直到下一个循环回路形成。正如黑田明伸指出的那样,当循环回路中一个正式的大型货币制度崩溃时,各地区内由于基准通货大为减少,不得不自行组织交易,各地开始形成更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或者说非正式的货币习俗,这一点在东南亚、在中国都体现得淋漓尽致①。13世纪以后,欧亚大陆“白银世纪”与东南亚海域“铜钱时代”所形成的货币循环回路及其崩塌所造成的货币制度演化,足可表明此点。

       北宋巨额铸造量的铜钱不仅流通于中国境内,也随着海洋贸易流通于日本、越南、爪哇、马六甲等地区。由于中国的布帛、瓷器等产品深受东南亚诸国的喜爱,如何与中国商人贸易就成了各国的重点。同时,马六甲的香料、爪哇的胡椒也是中国商人首要贸易产品之一。随着中国商人不断出海,大量宋代铜钱随着商品流通反向渗透于东南亚诸国。早在9世纪,爪哇作为东南亚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岛国,已经在交易中对日常小额货币存在强烈的需求,随着中国钱这种小额通货的涌入,快速取代了原有的货币,成为爪哇最主要的交易货币②。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琉球和日本。中国江南及福建等地的铜钱率先流入琉球,然后随着贸易深入流入日本诸领地,早期的琉球是中国与日本的连接枢纽③。关于越南有关资料表明至迟在13世纪早期,中国铜钱已经充斥在越南诸多地区的市场交易中。随着大量铜钱的外流,宋廷不断出台禁令禁止商人携带铜钱出海交换胡椒、香料等商品,虽仍无法阻止受利益驱使的商人铤而走险,但铜钱外流的速度已经大打折扣。随后的南宋、元、明等朝代由于铜矿不足、纸钞兴起等原因,急速缩减甚至是暂停了对于铜钱的铸造发行,导致东南亚原来使用铜钱诸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货币短缺危机。环东南亚海域的中国钱流通圈面临崩塌局面,各个国家遂以铜钱为基础逐步衍生出各自自律的货币行用机制。与此同时,明代前叶,由于完全名目空心化的宝钞走向彻底的式微,中国第一个“纸钞时代”彻底画上句点④。纸钞崩溃、铜钱匮乏,导致明朝上下遭遇了与东南亚海域诸国同样的困境。整个东南亚包括中国在内,由于宋代所维持的铜钱体系的崩溃,集体演进、分化形成各自的地方货币圈⑤,并出现了与欧洲完全不同的货币现象——即由于货币短缺所造成的价值储藏职能与支付手段职能的分离,形成了两种功能不同的货币流通现象:标准钱与通用钱⑥。

       我们调转目光再度审视蒙元时代的中国可知,元代以银为本位发行国内流通的中统钞,大量闲置并被强行收缴的钞本银、税银使得蒙元朝廷有更宽裕的财力进行对外贸易。虽然没有很多直接的证据表明欧亚大陆通过白银形成了一个大型的贸易循环回路,但通过蒙元政权先期有大量白银流向中西亚地区,与该地白银供给突然充裕,以及帝国纸钞崩溃、白银流入下层交易的时间与英格兰、埃及等地白银突然短缺的时间点如此相近,以及欧亚贸易路线都可通过各自的单位与蒙元的50两银锭单位建立联系都证明,存在一个以白银为主要货币的欧亚贸易通路。然而,银锭作为大额贵金属仅限于上层流通,与白银一同进入流通渠道的,还有小额铜钱⑦。在蒙元帝国崩溃以后,白银在中国从上层交易中进入底层交易,贸易通路由于白银短缺而崩溃,第一个白银世纪崩溃所造成的影响并不太大,可能的原因在于,白银主要用于大额贸易,不影响民间小额交易。而与白银一同流向欧亚大陆的铜钱、贝币等,则成为整个环路崩溃后各个国家首选的货币,整个东南亚世界逐步进入小额通货为主的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