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美学:二十一世纪美学研究的主旋律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连元,1947年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学习与探索

内容提要:

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所决定,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应当重视比较美学,特别是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西美学理论建构的原点不同,中国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物(自然)的审美关系,西方美学的建构原点是人与人(社会)的审美关系,所以从根本上说,中西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则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而不同的美学理论必然导致中西方在审美的方式、心理和理想上存在种种差异。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充分认识并总结出中西审美认识的规律,使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本质力量得到全面的确证和升华。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比较美学是一个跨学科、跨文化、跨国度乃至跨历史的美学研究领域和课题,是各种美学观念和流派之间的相互沟通、认同和融汇。其自身发展的历史将证明:21世纪是比较美学大力发展和成熟的世纪,比较美学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美学研究的主旋律。

      1

      比较美学也像其他学科一样,经历了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从1750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鲍姆嘉登创立美学到1900年以前,是比较美学的“史前期”和“萌芽期”。这期间,东西方美学家在国际审美文化视野内,运用比较方法研究美学的事时有发生。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开始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为比较美学的孕育和萌芽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西方的美学家莱布尼茨、体谟、康德、黑格尔等人,对东西方美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比较研究;中国中、晚清时期便出现比较美学的萌芽,如乾隆年间的邹一桂对中西绘画的比较研究等。

      20世纪是比较美学的“形成期”和“发展期”。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性的政治、经济的激荡、分化和世界性的技术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学在这种形势下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尤其是西方美学已进入一个群雄并起、派别林立、主义繁多、百家争鸣的时代。一时间各种名目的美学流派纷至沓来,诸如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现象主义美学、语义学美学、阐释学美学、实用主义美学、形式主义美学、精神分析美学、符号学美学、格式塔心理美学、结构主义美学、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美学等等。这无疑为比较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较方法被广泛地运用,更加促进了比较美学的研究和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比较美学就应运而生了。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比较美学是以美国托马斯门罗的《东方美学》和比较美学家埃利奥特·多伊奇的《比较美学研究》两部专著的发表为其诞生和形成的标志的。

      21世纪将是比较美学的大力发展和成熟的时期。首先,这是由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的。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间政治、经济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比较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众多的科学领域,诸如比较哲学、比较史学、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比较文化学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比较美学的研究进程。到了下个世纪,随着西方所宣传的“轴心时代”和“欧洲中心论”的彻底结束,现代科技、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的蓬勃发展致使许多文化问题都将成为全人类的问题。全球性和全人类性,将是我们在下个世纪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次,比较美学在令人憧憬的新世纪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取决于国际审美文化交往的需要。因为随着国际文学艺术与审美文化的频繁交流,人们的审美知解力也期待着比较美学的支持和开发。同时,由于各国传统美学的差异和审美效应的民族差异,又必然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比较美学观点、理论和流派,从而形成独立的比较美学学科,而这恰好是激励民族文化心理变革,并使各民族在相互吸纳、相互借代中向着人类更完美、更崇高的理想世界攀登的强大动力。总而言之,“比较”将成为21世纪美学研究的必由之路,一个比较美学的新世纪必将到来。

      当前,世界美学研究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发展的:一条路线是由具象到抽象、由微观到宏观和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发展,最终指向哲学美学;另一条路线是由抽象到具象,由宏观到微观和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发展,最终指向应用美学。这两条路线的研究结果,使比较美学一方面要按自身的规律横向发展,博采全人类优秀的审美文化,发展国别美学;另一方面仍要回到美学的纵向发展中来,对全人类的美学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和高度概括,发展世界美学。

      2

      比较美学的研究具有何种的意义和作用呢?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比较是导致科学技术得以长足发展的普遍有效的方法。”(注:周来祥:《中西比较美学大纲》,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唯有不同美学体系的比较,才能辉映出它们彼此的特色。尽人皆知,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各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各大文化圈中,中西美学最为古老、最具特色而至今仍最有影响和活力。虽然进行中日、中俄和中印等国的美学比较也是必要的,但日本美学自古受中国美学的影响,俄苏美学长期受西方美学的波及,因而它们既不是典型的东方美学也不是典型的西方美学;印度美学虽然比较典型也比较悠久,但由于古代文明的瓦解和外族的文化入侵,印度的古典美学未能完整地延续下来,故此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远不如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可见,在众多民族和地域美学的比较中,进行中西美学比较研究有其突出的理论意义。此外,进行中西美学比较研究还有着更为直接的现实意义。自鸦片战争以来,传统的中国文化始终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挑战。当代中国美学能否成功地走向新世纪,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和有能力去接受这种挑战,能否对挑战做出积极的回应。在当今新旧世纪交替的时代,在西方美学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挑战下,当代中国美学再也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不能满足于对昔日辉煌的传统美学的修修补补,不能仅仅沉溺于对美本质之类的思辨问题的抽象的玄思,不能仅仅徘徊于对审美心理的朦胧描述了;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迎接西方的挑战,尽快适应新时代知识爆炸、学科交流和科技整合的趋势,尽快掌握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理论、新手段、新成果,以全新的目光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全新的方式去推动新时代的审美创造。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剧烈碰撞、彼此渗透的今天,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加速理论界的改革开放,而且有助于反观自身,从而建立起既符合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又具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