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交流近年来民族美学研究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迎接民族美学现代化挑战的“广西第四届民族美学研讨会”于1997年10月24日~26日在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广西宜州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广西、西藏、陕西、贵州等省市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共一百一十六人参加了这次由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河池地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州市一中、广西美学学会等十家单位联合承办的学术盛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深入研讨民族审美意识、传统习惯和民俗风情,探讨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展民族旅游美学、如何开发民族旅游业等问题。 会议开幕式由杨昌雄秘书长主持。广西社科联原副主席、广西美学学会会长范阳先生致开幕词。广西区党委统战部谢明学副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蓝苏丹副市长代表宜州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词,河池师专副校长许钟诚副教授、宜州市一中校长何旭仪同志代表承办单位致辞。开幕式后,大会进行了发言和讨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 (一)民族美学的定位: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民族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有必要弄清其研究范围和学科特性。范阳先生认为不能将民族美学等同于少数民族美学。他说,民族美学的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应是所有的民族共同体,在时间上应该是人类发展史上各个时期创造美、欣赏美的人们的共同体。他认为这样的界定能突破少数民族美学的狭隘观念,有利于寻找民族美学在美学大学科中的位置。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高级编辑程孟辉先生认为,首先在定位上,民族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从而也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其次,民族美学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是一个空间性概念,同时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既是哲学的,同时又是一个涉及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范畴,应该将它纳入文化视野中予以全面的研究和界定。同时他又指出,在具体的研究中,每个学者对于民族美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西藏民族学院中文系的于乃昌教授对民族美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民族美学是在80年代后期美学研究“冷思考”的背景下,在“美学自救”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格局”等口号的推动下的美学的复兴。民族美学的兴起,成为继美学破除对哲学的承诺、超实践美学和审美文化研究等诸美学思潮之后又一个有力度的举措。广西师范大学袁鼎生教授从人类美学的高度出发,指出应将民族美学放在人类美学范式中予以定位。 (二)研究民族美学的方法论问题:袁鼎生教授认为,人类美学范式制约着民族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应把民族美学放到人类美学发展范式的大背景下来进行研究。袁教授认为人类美学范式在其历史转换过程中经历了依生式、共生式以及未来的整生式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有各自的逻辑发展环节。以人类美学范式的发展作为研究民族美学的参照系不仅可以很好地为具体民族美学作出价值判断,而且对探索民族美学的发展规律、弘扬民族审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艺术学院原副院长、广西美学学会副会长黄海澄教授认为进行民族美学研究,价值论的角度不容忽视。黄教授说,民族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审美的差异性问题,而以往的认识论美学不能对这一问题作出很好的解答。从价值论角度出发,黄教授认为审美的差异性根源于“审美评价”的差异,而评价既非情感的表达也非一种认识,而是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其心理基础是与知、情、意并立的另一种心理功能——衡。个体的审美过程就是在“知”即认识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善恶、美丑的判定和衡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逆情感或顺情感,最后导致意志行为。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主体的不同,审美评价也就不同,从而造成审美的差异性。广西民族学院王尔勃先生认为民族文化自身作为一个不具有正负价值的客体,期待着主体的言说,不同的主体从各自的逻辑场出发,对同一现象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这种差异性是合理的,但是在学术上要取得交流与共识,必须有共同的言说前提与场语。王先生认为对民族文化思考的线性发展思路和多元互补思路实际上就是两种逻辑场。他指出寻找正确的逻辑场是进行民族美学研究首先应予解决的问题。程孟辉先生认为民族美学研究,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辨眼光来看待,具体而言,宗教学、人种学、文化学都与民族美学研究有密切关系。广西师范学院韩佳卫硕士认为历史学、人类文化学是民族美学研究的两个必不可少的角度。 二、民族审美意识及其特征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江业国教授认为,民族审美意识是具有民族特性的主体与对象世界所构成的审美关系的产物。而审美关系作为一种在富有情感性的价值探索精神活动中形成的特殊的精神价值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异化和符号实在化的双向互动和整合关系,因此应将民族审美意识置入这个关系场中来研究。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昌雄先生认为,民族审美意识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民族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较为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民族审美观念形态、民族审美理论形态和民族审美文化形态,并在审美实践中以观念形态或审美文化成果形态所反映出来的意识观念。同时进一步指出民族审美意识具有认同性、稳定性和兼融性等特征。于乃昌教授认为民族审美意识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文化相容性。A、民族审美意识包容于文化之中;B、 民族审美形态包容了多种文化内涵。2、信仰崇拜性。A、民族审美意识受到宗教的渗透;B、审美宗教化。3、自我表现性。A、 对象感性形式溶于自我心灵;B、以幻想、想象、情感理解人物形象;C、自我符号化。 4、审美价值取向的天人合一性。A、性力的普遍表现, 生命意识的张扬;B、人与自然合一化一;C、自然精神与人性精神相统一。与以上几位专家学者的宏观理论角度不同,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周作秋教授和广西民院朱惠珍教授从微观角度对某些民族的审美意识特性作了具体的分析。周教授就壮侗语民族特有的腰脚韵的审美特性作了阐述:1、 腰脚韵将诗句连琐贯串、环环相扣,将涣散的声音串成一个整体;2、 腰脚韵使诗句带有音乐美,悦耳易记;3、腰脚韵形式自由灵活。 周教授认为壮侗语族民歌押腰脚韵与其特有的语言结构、思维模式和独特的艺术趣味有关。他最后指出,民歌的翻译应尽量忠于原作,应尽可能地把民歌特有的韵律表现出来。朱惠珍教授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苗族和侗族的审美意识的异同。她认为苗侗民族都崇尚集体美和女性美,二者的差别在于:1、苗族赞美崇高而侗族崇尚秀美,苗族崇尚力而侗族赞美智;2、苗族崇尚悲剧而侗族崇尚喜剧。朱教授进一步指出,苗侗民族审美意识的异同与各自民族发展史和生存环境以及民族间文化交往都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