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美学走向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

      自近代王国维以来,中国的美学基本上是输入、采取了西方美学的模式。1949年解放以后,又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美学的模式来思考。今天,在面向21世纪来思考我们的美学的建设时,我以为应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深入地研究、开掘中国人自己的有悠久历史的美学宝库,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融会中西美学,建立在体系、结构、范畴、原理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美学,为世界美学的发展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自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与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不能只从一般的理论上抽象地研究美与艺术是什么,并囿于传统的、已有的各种说法,或简单借取西方现代某种尚待予以批判考察的说法,而要在研究人类社会实践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勇于创造,回答当代和未来的美与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个现实的、迫切的、重大的问题。美学中历来使用的各种概念、术语也可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融会中西,创造出一些新概念、新术语。此外,美学要大力朝着实证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并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不要只停留于抽象的哲学思辨,但同时又不应陷入简单肤浅的经验性的现象描述,并以此自诩,而拒绝对各种重大的本质问题作严密系统的理论思考。美学要倾听时代的呼声,细心观察美与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变化,回答当代人所关注的美与艺术方面的种种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世界的和平、进步、发展服务。

      从美学来说,中国古代有丰富深刻的美学思想,而且这些思想是有它的内在联系的。但在中国古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以系统的形态表述出来的学科,所以也只有向西方学了。这对促进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发展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中国人学西方美学也不是完全照搬,没有自己的创造。但总的来说,至今尚未形成现代中国的,有自己的显著特色的美学体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在21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与地位将会提高。此外,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所面临的问题是地区性的,西方早已解决了的问题,即民族民主革命问题。这也是中国人也不得不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原因。现在,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已使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全球的问题紧紧联在一起。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只是西方在历史上已经解决,但中国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是西方也还在寻求解决之道的世界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也还要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东西,但我们所处的位置已不再是做西方的学生,而是要与西方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也就是说,近代以来曾是西方的学生的中国,今天已独立地参与到世界历史的创造中去了。由于中国人现在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问题,所以可以期望在21世纪中国会产生有大的世界性影响的学者、思想家。就美学说,也将会产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性意义的美学。近百年来追随、仿效西方美学的情况将逐渐归于结束。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当一方面面向世界,另一方面努力发掘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丰富宝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学体系,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在美学方面提出的问题作出贡献。当然,这不是说几句豪言壮语就能做到的,需要许多人作长期坚苦的努力。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仔细观察、思考20世纪以来美与艺术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解放思想,勇于创造,反映时代新的审美要求,提出新的理论,不为任何已有的体系概念所束缚。其次,要充分深入地弄清中国古代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实质特征、体系结构,以及其中至今仍有价值的东西,给予现代的诠释,发扬光大。例如,西方美学自希腊以来基本上是建立在认识论上或以认识论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主客二分是它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所讲的美与艺术则是由主客交融而构成的一种人生境界。美既不是某种独立于主体的实体性的存在,也不是仅由主体意识决定的观念性的东西。这种境界说是否更有利于将美同人的日常的、现实的生存相联系,使人从自身的生存活动、生存方式中去感受、体验和创造美呢?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它的实践观点,至今仍然是科学地解决美学上各种问题的根本,应当坚持和发展。但在这个问题上,各人会有不同看法,这是很自然的。需要实行“百家争鸣”方针,各抒己见,在共同讨论中推动美学研究深入发展。

      美学的生长点:构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这几年美学界其实并不沉寂,因为不断有新的美学论著出版,只是相比于文革结束初几年的“美学热”,它是沉寂了一些。这其实是好事。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热”对它并非好事。美学总只是少数学者在做本学科的扎实的深入的研究工作。

      基于此,我对这几年一度炒得比较热的审美文化讨论持保留看法。审美本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弥散性。人的一切活动都程度不一地带有审美的性质,因为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如果把带有审美性质的活动都纳入到审美文化的范围,那就太泛了,这无助于美学学科的发展。事实上,这几年谈得很多的审美文化只不过是随着市场经济而兴起的大众文化的别名。对它做一些研究,包括从审美角度做研究是必要的。但如果说对这种实为大众文化的审美文化做研究就会给美学带来“转型”,那实在是幼稚得可笑。事实上,那些嚷着“美学转型”的人并没有提出像样的理论,也没有制造出新的美学话语。

      对实践派美学提出批评并提出要建立后实践美学的言论倒是很值得注意的。尽管这些批评有很多缺点,并未真正击中实践派美学的要害,但我认为,这毕竟是在为美学学科的发展从哲学基础上做切实的努力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