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系词be过度生成句的构式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房印杰,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北京 100876)。

原文出处:
外语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英语系词be过度生成句是二语学习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现象。学界对其进行了持续研究,提出了三种理论假设(be标记时态/一致性假设、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假设、be过度生成假设),但并未达成一致观点。本文采用构式语法框架,基于较大规模语料,对该结构的主语与谓语动词分别开展共现词分析。结果显示:1)be过度生成句应当被界定为一种错误构式,该构式源自对静态谓语结构的过度概括;2)该构式整体上表征低动态性的存在/完成状态;3)前人提出的三种假设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该构式的整体属性。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1 期

字号:

      Be过度生成句,如例(1),是二语学习者语言产出中的一个典型现象(Ionin & Wexler 2002;Yang 2014),它包括三种类型:be+动词原形(例1a),be+动词单数第三人称形式(例1b),be+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例1c)。学界将这些现象统称为be过度生成句(吕杰、肖云南2016:914)或be冗余现象(Yang 2014:280)。

      (1)a.She is succeed.(TECCL00086)

      b.The story is happens everyday.(TECCL04034)

      c.Some people were got food poisoning...the others were died.(TECCL01242)

      学界虽对be过度生成句做了长期探讨,但并未形成一致观点。前人研究往往将“be+动词原形”与“be+过去式/过去分词”这两种be过度生成句分别加以研究,忽略了二者同属一种语言现象的事实。这使得其对be过度生成句的总体解释力相对有限。部分研究(如Yang 2014)虽尝试同步考察上述三种be过度生成句,但其研究重心侧重描写不同谓语动词变位的分布情况,对be过度生成句的形成机制解释不足。鉴于此,本文采用构式语法路径,基于较大规模语料,分析be过度生成句中谓语动词、主语与该结构的潜在共现性,挖掘该结构的整体特征,并尝试对该结构中谓语动词的不同变位类型进行解释。

      2.研究背景

      2.1 前人研究

      学界对be过度生成句进行了持续研究。在理论路径上,经历了生成语法(Ionin & Wexler 2002)与基于使用(张妍岩2010a,b;吕杰、肖云南2016)两种范式;在研究对象上,分别聚焦“系动词be”(García Mayo et al.2005)与“实义动词”(Zobl 1989)两种类型;在理论假设上,大致形成三种假设:1)be标记时态/一致性假设(Ionin & Wexler 2002;García Mayo et al.2005);2)谓语动词位置的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假设(Yip 1995;蔡金亭2000,2008);3)基于动词情状体的be过度生成假设(吕杰、肖云南2016;吕杰2018)。虽然上述三种假设均以be过度生成问题为研究对象,但是彼此间的重合度并不高。Be标记时态/一致性假设主要关注“be+动词原形”;过度被动化假设聚焦“be+过去分词”;be过度生成假设(吕杰、肖云南2016)强调实义动词情状体(Vendler 1967)与be过度生成句的显著相关性。

      虽然上述假设均对be过度生成句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均存在解释盲区:1)如果be是表征时态/一致性的词汇标记,那么它是否会出现在所有实义动词原形前面,形成be过度生成句?2)过度被动化假设中的实义动词是否也出现在“be+动词原形”结构中?如果是,该如何解释?3)be过度生成假设显示实义动词情状体与be过度生成句高度相关,这说明什么问题?4)be过度生成句的主语是否也与该结构高度相关?刘绍龙(2000:85)指出,学习者倾向于将be作为一个后缀,添加到代词主语后,使之成为一个固定句式。据此,有理由推测be过度生成句中的三个成分(主语+be+实义动词)之间应当存在显著相关性。迄今为止,尚未见到对三者共现关系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将以三者的共现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客观统计分析测定三者的相关性,并尝试论证:1)be过度生成句应被界定为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错误构式;2)该构式整体上表征动态性较低的存在/完成状态;3)be表征时态/一致性假设、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假设、be过度生成假设均从不同侧面解释be过度生成句的整体属性。

      2.2 二语研究的构式视角

      本研究尝试采用基于使用的构式语法视角(Goldberg 1995,2006)。在构式语法中,构式(construction)被作为语言使用、加工的基本单位,是形—义的配对①。一系列二语习得研究(如Gries & Wulff2005)表明:1)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中同样存在构式;2)二语构式习得同样遵循英语母语者的构式习得过程,通过使用具体构式范例,不断抽象、概括其抽象范畴;3)构式的创新性用法遵循该构式抽象范畴的涵盖性(coverage)(Goldberg 2019)。基于上述论断,不难发现:构式的创新性应当包括正确创新与错误创新两种,后者源自学习者对构式抽象特征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二者具有相同的抽象、概括过程②。

      基于构式语法框架,本文认为,be过度生成句应当属于一种构式,是二语学习者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对特定构式(“be+静态谓语”)抽象特征(表达低动态性的存在/完成状态)的过度概括,从而导致的语法错误。基于该假设,本研究推断:be过度生成句中的实义谓语动词应当具有显著的静态性特征。换言之,当学习者面对表达“存在/完成状态”的实义动词时,更容易产生be过度生成错误。基于共现词分析(Stefanowitsch & Gries 2003),判定一个语言结构是否具有构式属性的操作标准为:该结构与其内部成分具有统计学层面的相互预测性、意义层面的一致性。据此,本研究将计算be过度生成句与其内部成分(主语、实义谓语动词)间的潜在相互预测性。一旦能够客观测定be过度生成句与其内部成分间的显著预测性,则可将其判定为一种构式,进而基于该构式的整体属性解释其形成原因。

相关文章: